首页 -> 2008年第2期

用漫想式作文教学实施习作建构

作者:白德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对写作做了这样的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段话对写作的性质作了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语用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新异的表述,应该说是极富理论突破意义的。
  “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句话是对我们关于习作性质认知的一个颠覆,亦是对习作功能的真理性阐发。把写作的认识建构作用发挥得最好的当属作家群体,他们以语言文字来构建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同时又在自己创造艺术世界和人物的同时深化和建构自己对世界、自我的新认识,作家与其作品真可谓庄周化蝶,不知是周化为蝶还是蝶化为周。作家们构思时往往善于在“寂然凝虑”中“思接千载”,在“悄焉动容”时“视通万里”,其神思廓大深远。鲁迅于《在沪宁克复的那一边》一文中就曾讲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总像断线的风筝似的收不回来”,其实说的就是这种兴之所至,思接千载,浮想联翩的漫想状态,这种心理活动主要是基于头脑中已有表象的联想和在联想基础上诞生的想象。但这种创作运思初期为切切实实的漫想,往往散漫无羁,而进入创作则耗时费力,离一篇成熟作品的时间间隔不可以天月计。
  在作文教学中将作家的创作方式的优势嫁接至课堂习作训练,让学生乐写、善写,在写作中建构对世界、自我、人生的认识,根除这种创作方式散漫费时的毛病,这将是最值得探索的作文教学改革思路。学生课堂习作,更多的时候并非一种情动于中,灵感发于肺腑的动机勃发的状态,所以行之有效的激发联想,促成想象,点燃灵感,开启思想的应题作文必须吸收作家创作的成功经验,铸就最好的操作方式和操作模块。在多轮教学实践和对比修正之后,我认为“漫想式作文教学”正好符合新课标的思想且独具作家创作的优势,却又彻底根治了散漫费时的毛病。具体而言,这种课堂作文教学法其操作步骤为:扣准,拓广,掘深,完形,达雅,琢美,一共六步。这种写作力求调动联想,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抽取个人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情感、思想。
  一、扣准习作题旨。任何应题作文首先总是要求“扣准”习作题旨的,但总是有学生在写作开始构思或表达过程中离题。我们何不尝试让学生在头脑中就将思路起点和构思过程与题旨或话题紧扣呢?这也是有法可循的。作为习作过程中迈出的第一步,“漫想式作文教学”只需要学生稍加集中注意力,具备中等阅读能力即可做到扣准题旨。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写作部分第二单元的一篇整篇习作写作训练为例,其提示语为:阅读下边的文字,以“流行文化”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后面还介绍了日本涩谷的流行制造和“哈日族”。面对这个话题,学生开始时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即便脑中思绪万千,漫想纷飞,需要最好的捕捉方式和组织手段。这时我让学生各自在草稿纸上画上一个大的坐标系,在横纵坐标交叉处写上“流行文化”这一中心话题。这样,所有思绪的中心点就不会走向,由此延伸开去,大的写作方向就能保证了。再例如学生面对如下的作文题(见之于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出版的2005年高考语文冲刺训练套题一):
  据《牛郎故事新编》:牛郎与哥嫂分家,仅分得一头牛,他每天把牛牵到山上去放。一天,牛郎在山上遇到一位白胡子老头。老头对他说,牛郎,我送你一把锄头,回去开荒种地吧。牛郎照着老头的话做了。一个月后,老头又对他说,牛郎,我送你一坛金子,回去买房娶妻吧。牛郎谢绝了老头的好意,说,我已经可以养活自己了。天上的织女爱慕牛郎的淳朴和勤劳,下凡来到人间,嫁给了牛郎。夫妻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类似的“馈赠”或“影响”,每天都会面临接受和拒绝。试以“学会接受与学会拒绝”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让不同的学生个体来确定此话题作文的关键词,其面目可能会有极大的不同,但有几个词是我们必须共同关注且必须放置在坐标系中心点的,那就是“学会接受与学会拒绝”,其次可以置于纵轴或横轴的也许学生会选“馈赠”或“影响”,当然次级的关键词还可以有“锄头、金子”等。学生的种种选择可能是各有所好,但都已通过坐标的方式限定在话题之内了。
  二、“拓广”思维领域。为了防止离题我们运用了坐标,为了发散思维我们则要最大限度的将坐标多维化。坐标系是平面的,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将其幻化为多维的、全向的、发散的复合体系。我试着让学生从这一坐标系两轴交叉原点的有关中心话题的主旨词语或其他自己选定的关键词生发,在古今中外、自然人文、真实虚拟、肉体心灵等多个维度将自己所有漫过脑际的思绪点滴,灵感火花写在坐标的某个自定的区间内。学生可以把坐标系按自己的需求划上穿过原点的标志维度的纵线进行区间切分(仅在刚开始操作“漫想式作文教学法”时需要,学生操作熟练之后这些维度标志线就可以不画在纸上了),还可以把由原点或次级关键词生发的联想再进行生发。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放活了。联系上段举的例子,围绕“流行文化”,有的学生想到了流行服饰,有的想到了流行饮食,有的想到了流行风俗,有的学生想到了流行文章、书籍、影视……。我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例关于流行文章、书籍、影视再生发下去,许多学生从“古今中外”这一维度就想到了满满一纸内容。他们想到了白居易的胡儿能歌的《琵琶行》,柳永的遍及井水饮处的慢词,想起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官几乎人手一册的《论持久战》,想起了金庸的武打小说,韩寒的叛逆之作《三重门》、《零下一度》和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想到了台湾的影视剧《流星花园》、《还珠格格》,想起了韩剧闪耀着人性美好光辉的《大长今》、《人鱼小姐》的劲风,想起了哈利·波特和那些魔幻小说,想起了樱木花道、蜡笔小新和那些动漫……这种种思考,当都以关键词的方式写在坐标的某区间内时,写作材料已迅速地丰富起来并有助于缩短学生构思前的准备时间。
  三、“掘深”思考内涵。这是一个稍需要意识控制的思维过程。当学生在众多思绪中突然感到某个思维片断是如此新鲜且能引发自己的兴趣时,不妨沿着这个思路以打短线连接关键词的方式把思绪继续下去,以求思考内涵的重新建构和突破。还是以刚才的“流行文化”中的对流行文章、书籍、影视的思考为例。在众多关键词的罗列之中,有学生发现,流行元素总是有创造在里面,流行作品总会给人带来新奇的趣味,这趣味有高低之分,譬若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李渔的《肉蒲团》等一些低俗之作,因不符合大众的文化需求而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亡了,而那成就煌煌的巨量唐诗宋词却凝成了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那些美好的,符合了大众审美趣味的流行作品,流行样式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文明的胜果。词曾经被视为是俗文,小说更是自出现后就被冠以不能“大达”之“下里巴人”之名。这也同时说明了流行不是雅俗两字所能概括、区分的,当一种文化样式,一部文学作品在情感、伦理、审美等诸方面符合了最广泛的庸常大众的需要,它就是美的,他就必然大达。思绪至此,教室里有学生这样写道:
  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要说,一代有一代之流行,唐诗宋词是流行之树上结出的胜果,元曲小说是流行之藤上养就的蜜瓜。有人说,流行是媚俗的。我以为,什么是俗,广大人民的喜好厌恶就是世俗,是最高的审美标准,历史上那些低俗的文化浊流早在汇入时代的主流之后不久就被涤荡清除了。我们把贯注了色情暴力的写作谓之媚俗实在是有辱媚俗一词,那些津津乐道于人性卑劣低俗的作者是在远离大众需要,逃避创作的艰苦,向钱献媚却又找错了路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