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学生作文语言的创新

作者:杨 兵




  一篇佳作的诞生,语言出新是关键。因为,语言不仅是思想的载体,而且还是情愫的外化。“言为心声”,这是古人对语言生成过程极为精妙的概括。唐代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可见,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情感的奔突,知识的储备,乃是语言出新的沃土。
  
  一、在生活积累中出新
  
  生活是语言的本源,从声音到文字,从文字到文章,无一不是生活内驱力推动的结果。
  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搜肠刮肚、无话可说,或语言贫乏、难著一字的现象,往往是缺乏生活阅历造成的。反之,凡是作文语言不落俗套,甚而至于语言摇曳多姿的学生,大多数生活比较厚实体验比较深刻,洞察比较细致,阅历比较丰富。
  如,2007年11期《作文周刊》中的《父辈如茶》。“干黑的茶叶,丰满鲜红的大枣、晶莹的枸杞,静静地躺在杯底,等倒上烧开的水,杯内的茶叶便随水上下翻滚,不一会儿干瘪的茶叶舒展开来,叶片上的脉络也清晰可见,杯内慢慢笼起了绿色的薄雾,茶叶或浮或沉令人捉摸不定。原本比较干瘪的茶叶已被泡得全涨起来了,缝隙皱纹没有了,通体胖胖的。揭开杯盖,夹杂着缕缕甘醇的热气扑面而来。浓浓的香气蕴涵在淡淡的苦涩中,抿上一口,略有淡淡的甜味。像父亲,多像父辈:人生由年轻走向衰老,生活由苦涩走向甘甜……父辈如茶,茶如父辈。”
  小作者之所以把泡茶写得如此细腻,如此逼真,是因为在描写中倾注了对生活的特有的感悟:父辈如茶,茶如父辈。而作者的议论是建立在描写铺陈的基础之上,描写的过程,其实就是细致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理性思考的过程。作者由茶叶的浮沉联想到父辈人生的沉浮,由品茶的甘甜中的苦涩,联想到父辈生活中的甘与苦。从这点意义上说,语言出新既是深入观察的结果,也是用心体会的结果,更是理性思考的心理轨迹。
  
  二、在知识运用中创新
  
  构筑风格迥异的语言大厦,不仅要靠知识的积累,还要凭借知识的灵活运用。只有灵活运用,才能显示出语言的活力。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个“绿”字,就把早春江南春意盎然、春草萌发的景观写活了。着一“绿”字,胜于“到”,胜于“过”,使静态的景观动态化了。可见,知识的运用是语言创新的捷径。
  如,《作文周刊》中习作《倾心于书》。开头写道:“我喜欢书,犹如陶渊明喜欢田园悠然的菊花;就像张志和喜欢桃花流水中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如周敦颐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我寄情于芬芳的书香之中,受其浸染、熏陶,用书将自己渐渐垫高。”这里,作者为了诠释喜欢的具体内容,活用了张志和和周敦颐的有关诗文,既凸现了“喜欢”的外延,又突出了“喜欢”的内涵。这段话不仅富有诗意色彩,而且具有深邃的意境。在同一篇文章中,结尾写道:“书让我徜徉于想象的空间,穿越时空与我向往的人邂逅。在书中,我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白云红霞;在书中,我和李清照共赏绿肥红瘦,在藕花丛中争渡;在书中,我和徐志摩一起漫步康河岸边,欣赏水底招摇的荇草;在书中,我和海明威一起出海打鱼,体验和鲨鱼搏斗的惊险;在书中,我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莎士比亚、雨果成为知心朋友……”作者把古今中外颇有影响的文学大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他们的富有特色的诗文融会贯通,从而突出了题旨“倾心”。倘若小作者没有丰富的阅读经历,没有对名家名篇的透彻感悟,那么,要写出如此文质兼美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知识积累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活用。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诗意的语言。
  
  三、在情感奔突中创新
  
  生活的积累,知识的活用,是语言产生内涵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外化成语言的。“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情感的奔突是语言内孕成熟趋于外化的“催生剂”。人们常说,悲愤出诗人,不平则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情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情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情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的情感……情感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一种“情”的涌动和“感”的奔突。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说话或写作的情景,使学生情动于衷,激活学生的语言储备,或慷慨,或舒缓,或豪放,或婉约,或热烈,或冷峻,或愉悦,或抑郁,或憧憬,或缠绵……从而,让学生的语言在情感世界中复活。
  如,习作《当羽毛丰满时》。“雄鹰之所以能振翅高飞,是因为它的羽毛丰满了,翅膀硬了;是因为它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积累了足够的信心。可是成功的秘诀在于积累。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我们就会享受到翱翔于天空的乐趣;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我们就能领略到山之巍峨、海之博大;注重积累,当羽毛丰满时,成功就在前面。”这里,习作者由物及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以物喻人,用类比的方法,突出“积累”与“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既是情感的涌动,又是哲理的升华。由此可见,只有倾注作者情感的语言,人们才会感到新鲜活泼,才会感到情丝绵绵,余音绕梁。
  
  四、在思想砥砺中升华
  
  思想是语言的灵魂。思想既是对语言加工的过程,又是深化感知的结果。反映缜密的深邃的语言,是情的语言,是理的语言,是久而弥笃的活的语言,是醇厚绵长的语言。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或由此及彼,或由因到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现实到想象,或由正面到反面,或由物及人……启迪学生有序思维,灵活思维,使中学生作文语言既富有情感,又富有哲理,深邃而不肤浅,深沉而不浮躁,简洁而不芜杂,鲜美而不陈腐,活泼而不呆滞,极具个性而不人云亦云……
  如,江苏盐城市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语文在哪里?在人间的真情中。那是恩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是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肠挂肚,是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暖人话语,是余光中先生“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望眼欲穿,是连战先生“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良好祝愿,是宋楚瑜先生引用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激动哽咽……财富不是朋友,而语文却是财富,它会使你终生受用不尽。
  短短一席话,作者心游万仞,思接千载,通过引用诗词写到了恩师的情、慈母的爱、爱子的思乡情愫,读来令人怦然心动。与其说是语言的锤炼,不如说这是思想的砥砺。可见,鲜活的语言源于敏锐的思想,源于丰富的联想,源于理性的思考。
  
  杨兵,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