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西文化元素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刘 玲




  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特别是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这种交流日渐频繁。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融合的层面,也有冲撞的层面。现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着手,来看一下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现状。
  
  一、中西文化交流现状
  
  清代后期古老的国门被迫打开以后,西方文化元素就一直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结合,对中国社会很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价值观念上,西方的重利主义改变了中国人关于利和求利、钱和赚钱的观念,追求利益、追求合法的利润逐渐变得正当合理,不再被看作不道德、丑恶的事情,金钱也不再被看作万恶之源。当今的中国人普遍认为,金钱是实现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此同时,西方的娱乐文化元素在中国更是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尤其是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元素,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不仅打开了中国庞大的娱乐市场,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上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并使当代中国人更倾向于这种文化娱乐方式。再次就是生活方式中的西方元素在中国落地生根,例如,西装已经成为中国普遍的服装;以肯德基和麦当劳为代表的西式快餐遍布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打高尔夫球、吃西餐、住欧式别墅,成为很多人理想的有品位的生活的象征;西方的一些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愚人节,成为很多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追求的时尚。
  交流是一种相互的活动,中国在吸纳西方元素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文化元素输出到西方,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汉语的对外输出,无疑是国人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做得颇为成功的一件事。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遍布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学院和教学点总数已达140多所。中国的武术,是融合了中华精神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起初是通过中国的武侠电影风靡世界的,到如今,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了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参赛项目之一,这不能不说是对外交流的成果。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民族音乐也走向了世界,民乐《茉莉花》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背景音乐,中国的民歌也开始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民乐和民歌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介绍给了世界,在音乐中展现出一个魅力中国。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融合与交流使中国了解了世界,也使中国走向了世界;同时也难免有碰撞和冲突,“太极图”象征的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和“十字架”象征的西方主客对立的文化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互相对立的,很难融合在一起;西方个人中心、个人至上的思想,与中国重群体的国家、民族至上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二、中西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中西的文化交流有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的态势,但纵观全局,并不完全是互通有无,而是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从广度来说,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全方位的,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身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却非常小,远远不能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相提并论;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还基本上停留在猎奇层面,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们并不十分了解,而表象对西方人来讲,根本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影响。
  从深度来说,西方文化向中国的输出,首先是一种文化交流,但它并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文化层面上,从一定程度上讲,它又是一种“文化侵略”或者“文化改造”。以文化作开路先锋,进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而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只是停留在纯粹的文化层面上,并没有把现象下蕴含的文化精髓介绍给西方,更没有像西方文化输出那样,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美国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把美国塑造成为一个自由美丽、高度发达、近乎完美的国度,它通过向外输出电影,带来的不仅仅是高额的票房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带动了旅游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甚至通过电影把它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宣传出去,进而改造其他国家的价值标准,把它的一些准则作为衡量全世界的标准。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花木兰》取材自中国北朝民歌,但美国人通过这部电影宣扬的是美国文化,跟《花木兰》在中国所蕴含的文化意义相去甚远。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电影不仅仅纯粹是电影,它包含了超出电影以外的更多意味深长的东西。
  在文化的认同性上,西方文化得到了大部分中国人的认同,比如西方节日在中国的隆重程度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然而中国的文化输出之路却是屡屡受挫。中医,作为国粹之一的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当我们无不自豪地把中医向世界推出时,得到的回应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西方人不但不接受中医,甚至否认中医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中医在世界上处于非常尴尬的境遇当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形象,是吉祥的象征,当中国人想把这个美好的事物介绍给世界时,推介之路也是多舛的。因为从西方人的文化价值传统出发,认定“龙”是一个邪恶的形象。这还是表象,更严重的是西方人进而借助“龙”鼓吹“中国威胁论”,甚至扬言,为了世界的安全,要求中国改“国兽”。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文化层面,而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的高度。
  
  三、原因深思
  
  文化与文化之间本身都是平等的,之所以出现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状况,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造成的。
  从客观方面来讲,经济决定话语权。西方强大的经济霸权决定了他们的话语霸权,而相对弱小的国家则失去了说话的权利,甚至患上“失语症”。强势经济决定了强势文化,雄厚的经济后盾支撑着西方国家文化对外输出以及对其他文化的改造。而中国的经济实力近年来虽然有所增强,还没有达到可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的地位,因而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的劣势也是有其客观经济原因的。
  虽然经济是使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还得从我们自身找起。首先,是我们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和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衰落造成的。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以后,在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对西方的学习几乎到了迷信的程度,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文化习俗,到生活习惯,几乎学习了西方国家一切可以学习的东西。以语言为例,当今世界上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用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衡量学术水平,用第二语言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这种语言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导致中国年轻一代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是轻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但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却缺乏必要的保护,直到现在,毁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这样说,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破坏,我们可以向世界输出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少了。
  其次,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应有的自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西方武力毁灭性破坏之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信心,没有太多人愿意花费精力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其精髓与时代需求结合起来。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差距并没有可怕到让我们必须彻底学习西方并认同他们的文化,可怕的是中国的文化人士或者政府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信心,在对外文化输出中,一味地迎合西方人的要求,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第三,中国在文化对外输出时,缺乏一种产业意识。中国文化输出的主要是零散的元素,很少像西方那样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向外输出,既能取得文化上的收益,还能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且主要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输出就略显单薄。可喜的是,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逐渐增强文化的产业意识,力争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把文化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做大做强。
  新中国发展到新世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化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还葆有它特有的魅力,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意识,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优良成分,将其精髓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这样传统民族文化既能保持住特色,又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生命力。把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推介出去,相信,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在世界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刘玲,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