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语文老师如何站稳三尺讲台

作者:孙 宁




  作为语文教师,要想一支粉笔写春秋,站稳三尺讲台,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作为教坛一员,我敢为天下先,特总结一些教学心得,与诸位方家分享,同时也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确立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快乐语文,语文快乐
  语文是中华文明的结晶。语文,传承着古圣先贤的人格精神,记载了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蕴涵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这里有脍炙人口的华美篇章,这里有智人趣事的精彩,一言以蔽之:学习语文,快乐齐天。可是在高考的“扭曲”下,一些语文老师片面追求语文高分,平时语文课侧重于讲授语文知识,使语文的趣味全无。在功利性目标的驱使下,语文教学“索然寡味”,逐步走入了“死胡同”: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我认为导致语文这种“惨淡”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落后,或者说教育理念不科学。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如果我们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就必然导致语文的人文性的缺失。语文的人文性一旦缺失,语文就没有趣味性可言。这必然使语文走入“死胡同”。
  语文的趣味性,需要语文老师和学生共同去挖掘。不过,语文老师在挖掘趣味性的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
  所以我主张“快乐语文,语文快乐”。何谓“快乐语文,语文快乐”?即语文教师要以快乐的心态教授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快乐,实现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只有语文老师认为教授语文是快乐的事情,才能激起自己教授语文的热情,才能去感染学生,从而燃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一个语文老师本身终日郁闷不已,也不太喜欢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很难想像他(她)能教好语文。
  树立一个先进的教育主体观:动态主体观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尤其强调双向互动。一个文学文本的解读,是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的。老师单向教授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先前教育界盛行的“教师主体观”、“学生主体观”等都不适应当前的语文教学,甚至断送了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界亟需一种先进的教育主体观,来拯救我们的语文教学。这种新的教育主体观就是动态主体观。
  何谓“动态主体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的主体地位不是固定的不变的,而是循环的动态的。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育主体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是“动态主体”。因为只有动态主体观中主体(语文老师和学生)之间,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与对话”,才有更高程度上的“双向互动”。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与对话”和更高程度上的“双向互动”,无疑为师生更好解读文学文本提供了最好的前提条件。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树立了“动态主体观”思想,才会更好地掌握师生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寓教于乐,实施幽默式教学
  幽默是生活的润滑剂。谁都不希望自己面前站着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的人,学生更是如此。掌握一点幽默艺术,既放松学生的心情,同时也让学生走近了你。但幽默应止于讥讽,因为讥讽会伤害一部分学生,同时幽默也应止于无聊的调笑,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乐”而不学。
  我认为:一个没有笑声的课堂,是郁闷的课堂;一个只有笑声的课堂,是混乱的课堂。无论是郁闷的课堂,还是混乱的课堂,都不是理想的课堂环境。目前,语文课堂主要还是以“郁闷”为主。有些语文老师的课堂,简直是“鸦雀无声”,说得更露骨点,是“死气沉沉”、“一潭死水”。课堂如水,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课堂如此沉寂并不是一件好事。究其原因是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幽默性。缺乏幽默性的课堂,必然是“死气沉沉”的课堂,令学生郁闷的课堂。我听过几个老师的课,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堪称楷模。可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太郁闷。课后,我私下询问了几个同学后得知,同学们对这几位老师的评价都不是很高。甚至有学生反映说,在他们的课堂上只想睡觉,根本没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听后,心情颇不平静。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在语文课堂上,我尽量保持自己幽默的风格。在快乐的环境中,我的课堂井然有序。在幽默的说笑中,我将语文知识传授给了学生。通过实施幽默式教学,学生对我的语文课非常感兴趣。每天的语文课,令学生望眼欲穿。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之源,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语文课的良性循环由此而生。
  语文难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语文老师要想站稳三尺讲台,除了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外,还必须大胆创新,全面提高自己的非语文教学综合能力(所谓“非语文教学综合能力”,即集语言艺术、表演艺术、绘画艺术、演唱艺术于一体的非语文策略和手段的总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只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的语文老师,必将遭到学生的摒弃,很难在新课改背景下站稳三尺讲台了。
  
  孙宁,男,教师,湖北安陆一中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