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由《桃花源记》看陶式乌托邦

作者:周凤凤 张文光




  乌托邦(Utopia)是公元1516年英国人摩尔对于当时社会现实不满所提出的一个心目中理想的国度。后来专指不现实的、不存在的、虚幻的、贞洁的、完美的世界。其实西方社会活动家们所描绘的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早在公元四到五世纪的中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就出现了。那么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究竟有何特色,陶渊明的乌托邦思想又有哪些典型特征呢?
  一、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或许由于西晋王朝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大气候的使然,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桃花源完全是一个脱离当时社会现实和社会背景的高度自治的理想社会模型。陶氏的乌托邦俨然暗合了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张“安其居,乐其俗”,“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和无为而治思想。在这样的乌托邦里没有统治者们去扰民、乱民。有的可能充其量也只是远古社会中的那种族长或是三老等德高望重者的潜移默化和率先垂范吧!在这样的社会里族长们三老们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治民态度实在是无为而治思想的最好体现。
  二、追求自由,厌弃战争。追求自由,厌弃战争是陶渊明在文中用桃源人之口明白交代的其民本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由桃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的说法来看桃源中人是一群饱受战乱之苦的先民,他们为了追求自由与和平情愿来此绝境,表明了他们与战争与好战的世人绝裂的决心。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面上来看他们在表明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慨叹,实际上也是在对自已能够避免成为统治者改朝换代的工具而庆幸,更为时人经受由秦至汉至魏晋所受战争之苦的一种哀叹,渔人焉能明白。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才使渔人在出桃源后,再也找不到了来时的路,世外高尚士无可问津。
  三、亲近自然,崇尚古风。两度出世为官最后都难以与官场和世俗同流的遭遇更强化了陶渊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文中陶渊明不仅直接描绘了桃花源里的美好风光及桃源人尊老爱幼、勤于耕作、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更是假托南阳高士刘子骥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社会里,他不祈求像古代的许多神话中描述的那样,能够求得长生和财宝,他笔下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每个人的获得都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他希望自己也会像他们一样躬耕陇亩。
   周凤凤,张文光,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