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四结合拓展作文教学

作者:谢贵鑫




  学生写作写人、记事记叙文和立论式议论文普遍存在几点缺憾:一是记叙文和议论文文体不分,即分不清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体裁含混不清;二是不懂得围绕一个中心来选材,所选材料不能都为表现一个中心服务;三是写议论文不会明确提出论点,不会扣紧论点分析问题和讲道理;四是文章没有内容,空话、大话多,材料贫乏。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缺点,采取了范文、写作知识、观察生活、写作实践四结合拓展作文教学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陈廷一的《“布衣总统”孙中山》(节选)时,首先启发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知识。记叙文包括的范围较广,这里只讲解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实际上写人离不开记事,记事离不开写人。写人重在记叙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肖像等,来表现人物的高贵品质。《“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就属于这类文体。记事重在记叙事件的经过,同样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鲁迅的《一件小事》、司马迁的《鸿门宴》等就属于这类文体。写记叙文一般都要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这就是记叙文的六大要素。六大要素就是写记叙文的材料,这些材料都要围绕中心来选取和组织,共同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记叙文要记叙事件的经过,所以主要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是记叙文的特征。有的记叙文在记叙中插入一些议论等,但要适当,不能太多,插入的议论要为记叙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写作知识阅读《“布衣总统”孙中山》。这篇文章的六大要素为:时间是“孙中山坐都南京后”;地点是“南京”;人物主要是“孙中山”;事件的起因是“布衣总统的来历”;经过是“孙中山简朴的生活(包括住、衣、食、行)”;结果是“孙中山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作者选取这些材料来表达一个什么中心?以小见大,表现孙中山身为总统,却保持布衣的本色,甘于淡泊,关心和爱护群众,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支持的伟人形象。作者如何围绕这一中心组织材料?该文分为二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交代时间、地点和“布衣总统”的来历;第二部分从住、衣、食、行四件事刻画孙中山的伟人形象。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式?作者记叙了事件的经过,几乎整篇文章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这是记叙文的标志。我们可以假设作者离开中心随便选材,选取了孙中山学习和钻研革命理论的事例写进文章里,那么这一事例就与中心没有联系,不能表现中心,这是写文章选材的大忌。作者选取的材料从哪里来呢?从观察生活中得来。观察生活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观察生活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间接观察生活是通过读书等了解人和事。作者通过观察生活,掌握了有关孙中山的大量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中心,材料又反过来表现了中心。
  我们写记叙文与议论文时,运用上面学习的写作知识指导写法,也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的。
  谢贵鑫,教师,现居广东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