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泪珠与珍珠》主题之我见

作者:徐 玲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泪珠与珍珠》被编入了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教师用书的“思想意义简析”说:
  《泪珠与珍珠》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文章由自己少女时的记忆写起,真切地再现了那时的天真与直率。然后写老师如何点拨她理解白居易和杜甫的诗句的旨意,她对人生开始有较为真切的领悟。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讲述自己对人生与亲情的切身感受,事理、情理契合交融。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流泪”和“耶稣流泪”,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
  这就把《泪珠与珍珠》的主题定为“怀乡”,而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只是文章结尾的宕开一笔。真是这样吗?笔者反复读课文,产生了异议。
  笔者认为《泪珠与珍珠》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爱众生的赞美,而怀乡只是人间爱之一种。
  文章开篇回忆自己少女时代对写泪与愁诗文的喜爱,从奥尔珂德的《小妇人》说起,“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这句话总领全篇,说明眼泪与心的温厚有关。又引用冰心的话“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再次说明泪与心有关。那么,眼泪与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下文引用的白居易和杜甫的诗句就含蓄地说明了这两者的关系:白居易的诗句说明眼泪与个人的忧患有关,杜甫的诗句说明眼泪与百姓的痛苦有关,所以杜诗的“境界尤高”。下文写现实生活中的泪正是写的这两个层次。
  文章接下来写探亲文学中的眼泪,写自己曾为儿子流的泪,写母亲曾为自己流的泪,这些泪都是为亲人而流的泪,这些泪都是为爱而流的。而这爱的泪珠不是像珍珠一样美好吗?写到此作者本可搁笔,但作者又深入一层,写不为一己之痛而为芸芸众生流的泪,这是对众生的爱。这是爱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这样的爱是美好的珍珠,更是珍珠中的极品。
  所以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开头写诗文中的泪既是引子,又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与暗示,写为亲人而流的泪是珍珠为后文作铺垫,而写为众生而流的泪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之所在。而作者正是从莹莹泪光中感受到了天地间的大爱与大美,作者正是在文学中初步感受这种爱,在人生历程中深刻领悟这种爱。所以文学作品中那颗颗闪耀着爱的光芒的泪珠,值得少女琦君去“读了又读”,去“颠来倒去的背”。琦君能认识到这些是她人生经历馈赠,也有文学作品的陶冶。今天,我们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天地间有对亲人的爱,更该有对众生的大爱,那么我们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这不是对学生最好的爱的教育吗?
  徐玲,女,教师,现居湖北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