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点拨教学的再思考

作者:葛爱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点拨”教学,是推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点拨教学的理论思考
  
  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出并能取得实效,是因为它能为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困难提供帮助。因为学习过程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释疑解惑的过程,是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所以核心是超越知识障碍,达到新的境界。超越的过程既要学生自身努力,又要借助外力的作用。点拔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
  学生焕发了主体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促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但目前学生的主动性、创造精神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率有待于提高。“点拨”教学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办法。
  点拨教学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确认学生的自主地位,实施主动发展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培育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这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重要目标。
  点拨教学法是教学思想、观念、原则,是教育科学,也是教学方法和技巧。它一方面吸收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另一个方面吸收了现代教育科学思想,融进了许多新思想与新经验,从理论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发展。它是启发式的运用,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纯的教学技巧。
  实施点拨教学主要针对学生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从知识内容、学习方法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画龙点睛来掌握知识要领,举一反三实现能力迁移,启发讨论以求教学相长,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习惯的目的,从而归结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点拨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的目标进行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育教学方式要求。点拔教学的理论与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相合:都是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力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点拨在“自读——点拨——练习”的课堂教学环节中处于枢纽地位。点,即点化;拨,即拨动,它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即兴之作。点拨的方法手段灵活多样,如舟行河中,船头激水潺潺,浪花纷呈。
  点拨的要点是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面对疑难,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要充分发挥,通过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在关键处点拨
  点拨,着重于一“点”的拨动。一个问题如一个沉重的物体,拨动的一“点”是垫在杠杆下的石头,石头支撑杠杆顺利地移动了物体。这一“点”,必是问题肯綮之所在。课文教学也如此,所以洪宗礼老师说“凡是文章的关键处,都要引起注意”。不同的文体,关键处各有不同。
  1、小说
  教材中的小说都形象生动,语言精妙,构思独特,构成了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需要领略的审美因素异常丰富。我们不应细大不捐,面面俱到,而应抓住各篇小说独特新颖的特点,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变色龙》通过精妙的语言将人物写活了。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教学时把焦点集中在透过语言的表象揭示人物的本质上,并通过直观性极强的板书。显示主人公“变”的表象与“不变”的本质特性——“维护沙皇统治”,揭示了主人公的丑恶灵魂,教师点在“主人公为什么会反复无常”上,拨出主人公的本质,水到渠成地和学生一起完成文章主旨的把握。
  每篇小说各有千秋和侧重。紧扣每篇小说的特色,巧点妙拨,定能挖掘出独特的深意。这样篇篇相连,学生也就会学到既全面又有深度的知识。
  2、散文
  散文取材广泛,行文自由,结构灵活,往往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散文形散神聚,往往凭借线索的作用,使很“散”的材料围绕、指向一个中心。分析散文时,要将点拨线索作为手段,把握情感作为归宿。这种线索比较明了的散文点一点即可动全身,学生会有恍然大悟之感。
  有的散文则不这么好驾驭。这类散文往往线索比较隐含。对写景以寄情的这类散文,要引导学生按照由景到情,由情悟理的文章内在表达思理,认真研读。在景情理的逐层深入的把握中领悟作者的神韵。由情悟理往往是表达和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要对此高度重视。在这个点上多下功夫进行引导,找准情和理的契合点。
  3、诗歌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应从诗歌创作的规律中得到启示,反其道而行之。随时点拨,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探求出诗歌的内涵。
  经典的教学案例很多,于漪老师教学《海燕》高潮部分时的处理方法就是点拔教学使用范例:她首先提醒学生注意展开想象,接着让学生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教师范读暴风雨就要来临时海上呈现出瞬息万变的奇观的诗句。请学生想一想:耳边有怎样一幅由声、光、色等交织起来的壮丽图景?读完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语言生动形象,心情紧张迫切,内容补充扩展,暴风雨来临前的壮丽图景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高尔基的一句话,文学作品应“使读者能够从个人的经验,个人积累的印象和知识出发,‘想象’出作品可提供的画面、形象、人物和性格,而且对这些有可补充的时候,作家的作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打动读者的心。”于漪老师教学中根据诗人思维想象的轨迹,巧妙地点拨学生,触发学生想象的灵感,进一步丰富诗中展示的画面,共同步入诗的意境。
  4、戏剧
  矛盾冲突是戏剧最显著的特征,矛盾冲突中显示人物个性,蕴含主题。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分析关键是抓住矛盾冲突,在语言品味中把玩人物性格。要对戏剧语言中的言外之意、深厚之处引导学生反复揣摩,用多种手法对存疑之处进行探究,对空白之处进行补充,点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总之,无论哪种文体的教学,都要点在要害,拨在关键,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将学生引入动脑的殿堂。
  (二)在思辨中点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挑逗思辨,启发学生想象,多向思维,提高教学效应。
  教师根据文章的特点,设置适宜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如教《多收了三五斗》可这样问学生:“假如少收了三五斗,情况会怎么样?”老师逆向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兴奋起来,积极思考。教师因势利导地加以点拨,学生充分讨论,论述理由,教师再作概括式点拨。
  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新的切入角度,选取最能将思维激活的“思想火花”,利用课堂这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演练场,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紧张活泼的氛围中,学生思维活跃,论争情绪高昂,知识得到深化,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在空白处点拨
  有时学生的思维或搁浅,或凌乱,或呆直,不甚流畅,不会变通,课堂陷入沉默冷场的僵局,这一僵局我们称之为“空白”。这时如何点拨呢?
  没有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采用迂回式点拨,帮助学生越过思维障碍,让教学继续进行。如果僵局是由于知识生疏造成的,就暂时将问题搁在一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巧妙地连类比喻,让学生豁然开朗。如果是由于学生紧张造成,教师可用言语点拨他,如“不要紧张!”“慢慢地说!”“同学们相信你!”……也可无声点拨,如目光中充满着对该生的鼓励和信任,脸上露出微微的笑意,默默地静静地期待着他头脑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再次出现。
  有声与无声的点拨能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发言。特别是当课堂上出现短暂的沉默时,无声的点拨体现出老师对发言学生的保护与信任,期盼与尊重,使学生思想火花不断飞溅,绚丽花朵即将绽开。
  有些课文浅显易懂,甚至可以说“一目了然”、“畅通无阻”。我们把这种无问题可问的部分也称之为“空白”。没提问题不等于没有问题。如何在无疑处生疑,不疑处点拨呢?在备课钻研教材时,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人所未思,进而有独特的创见,新颖的见解。在课堂上,再适当加以点拨,教会学生在“无疑”处“设疑”,在平静中兴波,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将学生带入教学佳境。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传授知识并不应直接讲现成的结论,而应通过问答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点拨,说白了,就是在学生和对应物之间架起一座桥,这也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观念。这种教学思想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化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学生三种能力培养的、达成三维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
  巧妙的点拨,有如春天的细雨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朵朵绽开;机智的点拨,有如打开的闸门使学生思维的泉水汩汩流淌。点拨,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潜能,把学生引进“积极思考的王国”,“最终达到不待教师讲解而自能阅读”的“理想境界”。
  葛爱娟,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