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学母语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者:张金琪




  应试教育不仅造成了母语教育的边缘化,而且也造成了母语教育的功利化,这就促使母语教育采用了直接地、线性地、单角度地、理性地传授知识和训练题目,换言之,即快餐式阅读、理智式分析、机械式训练、八股式作文,忽视了间接地、立体地、多角度地、非理性地培养悟性、想象性思维、宏观视野和文化素养等,从而严重地背离了母语的人文性、主观性、间接性、想象性、多义性等本质特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我们的教育既无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实施新课程,倡导创新教育之际,我们必须要根据母语学科的特点,重建母语教育。
  
  一、重正餐式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要求母语教学必须重视正餐式阅读。所谓正餐式阅读,它有三个特点:1、要求文本必须是“好书”,即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经典名篇名著。2、必须以熟读成诵为主,泛读为辅。课堂教学(含早自修)要重背诵与熟读,因为一定数量的诗文积累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数量太少,学语文就会显得底气不足,功底不扎实。这已经被语文教学界所认同。《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版)推荐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篇目的数量有240篇(段),《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版)也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且也推荐了80篇优秀古诗文。而且无论是义务版,还是普通高中版,《语文课程标准》都规定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由教材编写者和任课教师推荐。这两者相加,应该有四五百篇(段),这些必须完成。此外,课堂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本里的其他经典名篇,课外重泛读。泛读就是要博览群书,扩大阅读的知识面。叶圣陶先生在1942年就说过:“现在的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吕叔湘先生经过调查研究后得出,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可培养起阅读能力,而现在的中学生远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因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已硬性规定了不同级段看多少数量的课外书,还提出了课外读物的建议,有几十部中外经典著作,包括文史哲等方面。(但是,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如何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3、必须要精思。这些经典名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有深邃的思想意义,必须要熟读精思。只有这样,才能进入文化的核心层面,才能提高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才能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诚如大学问家朱熹说的“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二、重创造性思维
  
  母语学科中占大多数的是文学类文本。这类文本重视塑造艺术形象,学生要读懂这类文本,就必须要借助悟性和想象力,进入作品所描写的形象里,实现对文本形象的创造性地建构,从而实现对形象的审美感知,在此基础上,探究形象背后的深刻含义。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养成的过程,也是分析性思维养成的过程。但是,文学和其他艺术不同,它不是以线条、色彩、形体等为手段,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而是以语言为手段,作用于读者的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分析思维),然后,读者运用自己的思维,对艺术形象进行重构。所以,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形象不是作者一个人塑造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塑造的结果。这就要求,读者的思维水平和审美水平要相当地高,否则是无法与作者同构艺术形象的。学生作为一群正在接受教育的读者,需要在教师的培养帮助下,才有可能建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背后深刻的含义。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三点:第一、培养学生的悟性。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苏轼说:“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创设情景,搭建支架,采用烘云托月法,暗示学生感悟作品。第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引导、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或创造出那个艺术形象。教师要充分肯定“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事实,不能要求学生一致。第三、培养标新立异式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教师的思维去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允许答案丰富多彩。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主题时所说的:“……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才是母语式的探究,而不是自然科学式的探究,但却是创新式的探究。
  写作教育也是如此,写作是对人生、社会、精神领域有所感悟、有所领会、有所触动后,运用直觉性思维(或灵感思维)、想象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个特殊的表达手段,创造性地建构有独特个性的文本,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即要求文章的选材、立意、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有创造性、有新颖性。所谓“文贵创新”“文无定法”,就是如此。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和积累材料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努力做到:选材要选择新鲜独特的材料,不要选“陈芝麻、烂谷子”,立意要求学生做到“言为心声”、以“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真知灼见,努力反向求异,做到见解独到,不人云亦云。结构上应避众求冷,要新巧独到,另辟蹊径,不落窠臼,努力写出自己的章法,语言上求新鲜活泼,避免“陈词滥调”,力戒“套板效应”。
  
  三、重生活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实践的。诚如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认识事物必须加上实践活动。没有这一活动,甚至通晓事物的人,在事物面前也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精通某一技艺的人,也会显得无能而不适于日常操作。”因为教材是高度浓缩化、本质性地反映生活实践的,而生活实践是生动活泼的,是直观性的、体验性的,两者之间无直接对接,是不能自动转换的。因此,教育必须要把教材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还原教材所反映的生活实践内容。这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读懂教材,还要引导他们读懂生活实践。可是,应试教育完全割裂了这种联系:学生被整天整夜地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听教师讲题目,然后照样画葫芦地训练题目,这是地地道道的“死教育”,而不是“活教育”。这种教学法不适合于一切学科,当然也不适合于母语学科。
  那么,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首先教师要确立让学生“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重视生活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然后教师要做好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一,课内教学。依照杜威说的“教育即生活”,努力使课堂“教育生活化”,借鉴和运用他的“四种方法——游戏、有组织的运动、演戏、工作”。多开展语文活动课,如辩论赛、朗诵赛、故事会、演讲比赛、戏剧演出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把学来的知识转换成能力。第二,课外活动。学校必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文化韵味的课外活动,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研究性活动等。这些活动是对学来的知识的消化,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三,校外实践。按照陶行知说的“生活即教育”,努力使“生活教育化”,让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多引导他们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多参加社会活动,如观察体验、调查访问等等。
  
  四、重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母语拥有的工具性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不好,主要表现在:1、没有获取材料的能力,害怕写作文;2、应付考试,胡编乱造。原因有二:第一、快餐式阅读造成学生没有精读名篇文本(或精读不多),无法从中积累文化材料、思想意义、篇章结构、语言词汇,表达手法、写作方法等,因而无法把这些东西迁移到写作中来;第二、应试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促使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敏感性,造成了学生的“色盲症”: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而不想”,丧失了获取生活材料的能力。这就违背作文的本质和规律。观察体验生活是写作的起点,也是重点。从古至今,伟大的文学家们都很重视这一点。陆游对儿子说:“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示子》)这“诗外功夫”,就是观察体验生活的功夫。鲁迅先生也曾经指出:“如要创作,第一须要观察。”它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观察体验生活是创作的第一步,也是必须要突破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这一步突破不了,学生就无法获取生活材料,那么作文就没材料可写了。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抓好正餐式阅读,努力让文化材料、语言词汇、主题思想、结构技巧、写作方法等迁移到写作中来,另一方面应抓住写作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敏感性,而不是其他。然而,这个问题在应试教育的课堂里是不容易解决的,因为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种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从阅读教学中迁移过来的。怎么办?我想,通过实施新课程,开设语文活动课(课内的和课外的),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上文已述),加强主体的体验性,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张金琪,男,中学高级教师,浙江温州市“551”人才,现居浙江温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