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素“灰”“紫”“蓝”义项分析

作者:潘 峰




  一、语素“灰”义项分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收录含语素“灰”词组34条(成语6条:~头土脸|吹~之力|死~复燃|万念俱~|心~意懒|抹了一鼻子~,未计),分布于词头24词、词末10词,双音节25词、三音节6词、四音节3词。
  《现》收录“灰”义项有:①名物质经过燃烧后剩下的粉末状的东西:炉~|柴~|~烬|~肥。②名尘土;某些粉末状的东西:洋~|把桌子上的~掸掉。③名特指石灰:~墙|~顶|抹~。④形像草木灰的颜色,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银~|~鼠|帽子是~的。⑤消沉;失望:心~意懒|万念俱~。经过初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由①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灰+X:~分|~烬|~棚;X+灰:烟~;XY+灰:草木~。
  由②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灰+X:~尘|~土|洋~。
  由③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灰+X:~顶|~膏|~浆;X+灰:白~|青~|油~。
  由④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灰+X:~暗|~白|~光|~鹤|~色①③|~市|~质;X+灰:草~|铁~|瓦~|银~;灰X+Y:~化土;灰色+XY:~色市场|~色收入;XY+灰:葡萄~。附加式 灰+XX:~沉沉|~溜溜①|~蒙蒙;灰+XYZ:~不溜丢。
  由⑤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灰+X:~色②。附加式 灰+XX:~溜溜②。动宾式 灰+X:~心。
  按照符淮青先生在《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辞书研究》1981年1期)中所持的观点,根据“灰”的各个意义(义项)在不同构词方式构成的词中产生的变异(变义)去分类,情况如下:
  由①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Ⅰ、一致关系:~分|~烬|~棚|烟~|草木~。
  由②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Ⅰ、一致关系:~尘|~土|洋~。
  由③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Ⅰ、一致关系:~顶|~膏|~浆|白~|青~|油~。
  由④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Ⅰ、一致关系:~色①|~质。Ⅱ、种类关系:~白(浅灰色)|草~(灰黄色)|铁~(深灰色)|瓦~(深灰色)|银~(浅灰而略带银光色)|葡萄~(浅灰而微红色),这6词中“浅灰色”“灰黄色”等与“灰色”间是种类关系。Ⅲ、关联关系:~鹤(鹤羽毛灰色)|~化土(土灰白色),这2词与“灰色”有一定关联。Ⅴ、比喻关系:~暗|~光,这2词“灰”中明喻;~色③|~市|~色市场|~色收入,这4词中“灰”为比喻用法,比喻不明朗的、不正规的。附加式 Ⅰ、一致关系:~沉沉|~溜溜①|~蒙蒙|~不溜丢。
  由⑤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Ⅴ、比喻关系:~色②(比喻颓废和失望)。附加式 Ⅰ、一致关系:~溜溜②。动宾式Ⅰ、一致关系:~心。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语素“灰”构词能力最强的是④义,36词(同一词而不同意义,在不同地方分析,各计1词,下同)中有19词,占一半以上;其次是③义有6词,再次是①义有5词,②⑤义最弱各3词。④义是①义的引申,语素“灰”作为颜色词素获得了该语素的独立构词主导地位,从而也说明了汉语颜色词来源于物名词的理据性。第二,语素“灰”构词方式最强的是偏正式,36词有30词4/5强;其次是附加式,动宾式很少。第三,语素“灰”义项与变义一致关系(Ⅰ)有22词,约占3/5;种类关系(Ⅱ)有6词,关联关系(Ⅲ)有2词,比喻关系(Ⅴ)有7词。这说明《现》收录“灰”的义项完全概括了语素“灰”词素义(变义)。
  
  二、语素“紫”义项分析
  
  《现》收录含语素“紫”词组24条(成语“万~千红|大红大~”2条未计),分布于词头19词、词末5词,双音节18词、三音节6词。它收录“紫”义项有:①形红和蓝合成的颜色:~红|青~|玫瑰~。②名姓。②义没有收词,在此我们只对①义进行分析。经过初步分析,构词方式如下:
  偏正式 紫+X:~菜|~癜|~貂|~毫|~红~花|~荆|~砂|~檀|~赯|~藤|~铜|~菀|~葳|~薇|绛~|酱~|青~;紫+XY:~河车|~罗兰|~外线|~药水;XY+紫:玫瑰~|葡萄~。
  按照符淮青先生的观点,根据“紫”的各个意义(义项)在构词中产生的变异(变义)去分类,得出结论如下:
  Ⅰ、一致关系:~外线。
  Ⅱ、种类关系:~毫(深紫色)|~红(深红中略带紫的颜色)|~花(淡赭色)|~赯(黑而红的颜色)|~铜(紫红色)|绛~(暗紫中略带红色的颜色)|酱~。“深紫”等与“紫色”是种类关系。
  Ⅲ、关联关系:~菜(藻体紫红色)|~癜(斑痕紫色)|~貂(貂毛棕褐色)|~荆(花紫红色)|~砂(砂质赤褐、紫黑等色)|~檀①(木材紫红色)|~藤(花紫色)|~菀(舌状小花蓝紫色)|~葳(花紫红色)|~薇(花紫红色)|~罗兰①(花紫红色)|玫瑰~(像紫红色玫瑰花的颜色)|葡萄~(深紫中带灰的颜色)。它们的称名都与紫色有一定的关联。
  Ⅳ、借代关系:~檀②(这种植物的木材)|~罗兰②(这种植物的花),它们都是借色彩代本身;青~①(〈书〉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这是借色彩指代穿色彩衣服的人,又借指高官;~药水(龙胆紫溶液的通称),借特称代通称。
  Ⅴ、比喻关系:~河车(中药上指人的干燥的胎盘),“紫”是紫红色,“河车”是比喻用法。
  经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现》所收录的语素“紫”24词,构词方式全部是偏正式;义项与变义近同的有(Ⅰ+Ⅱ+Ⅲ+Ⅴ=)22词,稍变的(Ⅳ)有4词。这说明《现》收录的语素“紫”义项基本上概括其语素变义。
  但是,《现》对“青紫”释义,值得讨论。【青紫】〈书〉①名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现》)/①名〈文〉本为古代公卿绶带的颜色,借指高官。(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将“比喻”改为“借代”是正确的。
  【青紫】②动发绀。【发绀】动皮肤或黏膜呈现青紫色。由呼吸或循环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缺氧引起。(《现》366页)从语句意义上看,“皮肤青紫了”=“皮肤发绀了”是成立的。但是它们的语法意义是不同的:皮肤青紫了(“青紫”是形容词作谓语,语义指向“皮肤”)/皮肤发绀了(“发”动词作谓语,“绀”是“发”的结果补语,“发”语义指向结果“绀”)。《现》用句法中语法现象来标注词性,应该是欠妥的。
  
  三、语素“蓝”义项分析
  
  《现》收录含语素“蓝”词组33条(不包括成语“~青官话|青出于~”2条),分布于词头16词、词间2词、词末15词,双音节21词、三音节10词、四音节2词。它收录“蓝”义项有:①形像晴天天空的颜色:蔚~|~布。②名蓼蓝。③名姓。33词的构词方式分析如下:
  由①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蓝+X:~本|~鲸|~领|~缕|~图|~牙;蓝+XY:~宝石|~筹股|~皮书;蓝X+Y:~点颏;X+蓝:品~|马~|天~|毛~|宝~|蔚~|碧~|湖~|瓦~|甘~|藏~;X蓝+Y:遏~菜|西~花;XY+蓝:景泰~;蓝X+YZ:~色农业|~田猿人。动补式 X+蓝:发~。附加式 蓝+XX:~晶晶|~盈盈|~莹莹。
  由②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蓝+X:~靛|蓼~|靛~。
  ③义没有收词。
  按照符淮青先生的观点,根据“蓝”的各个意义在构词中产生的变异去分类,得出结论如下:
  由①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Ⅰ、一致关系:~图①|~宝石|景泰~|发~。Ⅱ、种类关系:品~(蓝中略带红的颜色)|天~(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毛~(比深蓝色稍浅的蓝色)|宝~(比深蓝色稍浅的蓝色)|蔚~(像晴朗的天空的颜色)|碧~(比深蓝色稍浅的蓝色)|湖~(淡蓝)|瓦~(蔚蓝)|藏~(蓝中略带红的颜色)。它们与“蓝色”间是种类关系。Ⅲ、关联关系:~鲸(身体灰蓝色)|马~(叶子暗绿色)|~点颏(喉部天蓝色)|遏~菜(花蓝白色)。它们的称名与“蓝色”有关联。Ⅳ、借代关系:~领(某些国家或地区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借衣服的色彩代人)|~皮书(政府、议会等公开发表的有关政治、外交、财政等重大问题的文件。借色彩代本身,整个词都是借代用法)|甘~①(叶子蓝绿色。也是借色彩代本身)|甘~②(特指结球甘蓝。借通称代特称)|~色农业(指近海水产养殖业。因海水是蓝色的,借色彩代本身)。Ⅴ、比喻关系:~图②(比喻建设计划)。Ⅵ、语素义模糊:西~花(叶茎花绿色或紫绿色),“蓝”的色彩义模糊。Ⅶ、部分语素义消失:~本(著作所根据的底本)|~筹股(指在某一行业内占有重要支配地位、业绩优良的大公司的股票)|~田猿人(中国猿人的一种,大约生活在60多万年以前,化石在1963年发现于陕西蓝田的公王岭。也叫蓝田人)。这3词“蓝”的色彩意义消失。Ⅷ、全部语素义消失:~缕(破烂)|~牙(一种近距离的无线传输应用技术,在10—100米范围内,把专用的半导体装入机器中,无须借助电缆就可连接计算机、微波炉、打印机、数字相机、电视机、手机等,并能同时进行数据和语音传输。是英语blue tooth 的直译)。
  附加式 Ⅰ、一致关系:~晶晶|~盈盈|~莹莹。
  由②义构成的词 偏正式 Ⅰ、一致关系:~靛|蓼~|靛~。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现》收录的33条语素“蓝”词组,①义构词能力最强,31条占九成强;②义只占一成还弱。构词方式多是偏正式,近九成。第二,语素“蓝”义项与变义近同的有(Ⅰ+Ⅱ+Ⅲ=)23词,稍变的有(Ⅳ+Ⅴ=)6词,有变的有(Ⅵ)1词,大变的有(Ⅶ)有2词,全变的有(Ⅷ)有2词。这说明《现》语素“蓝”义项基本上概括了其语素变义。
  
  四、结语
  
  语素“灰”“紫”“蓝”所收录义项有别,但是作为颜色意义的构词占绝对优势,都在8成以上;语素“灰”体词性(名词性词素构词14词,约4成)特征较浓,但是它们形容词性词素构词能力也占优势,表现出较强的谓词性特征;《现》收录的义项基本上概括了它们的语素变义。
  
  备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为2005Z181)和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重点项目(项目编号为07CA01)部分内容。
  潘峰,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