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高考诗歌鉴赏方略

作者:陈 平 贺 科




  2007年全国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但我们对高考的思考和探索仍将继续。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与传统文化精华融为一体的古代诗歌更成为了搭建在我们和传统文化间一座重要的沟通桥梁,对古代诗歌的鉴赏理应得到我们更充分地重视和关注。现就今年高考诗歌鉴赏的部分题型谈一点我的浅见。
  所谓“鉴赏”,是指读者阅读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即对作品进行“品评”。通过语言媒介,读者能从中获得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从而获得有关作品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美的享受。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表达活动,主要涉及下列知识能力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考查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下列方面:作品的观点态度、作品的层次内容、作品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作品的诗眼问题以及开放性设问的探究性问题。怎样解决好这些问题呢?本文将结合今年高考全国各省试题中的实例进行探究。
  
  一、领悟作品中的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多数为抒情诗,主要是借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形象。就是被我们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因素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为“意象”。鉴赏时须注意分析,它是可以被读者理解、重现的具体的可感受的生活图景,包括人、事、物、景,它是客观存在的。同时还要理解注入其中的意念和情感,了解意象的含义,把握其主旨和情调。
  2007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选用了《诗经·周南》中的《芣苢》,全诗意象集中在采野菜这一劳动场景上,且动作频频转换,借以表达欢快劳作之意。抓住这一点即能迅速入题。07年宁夏卷选用的刘一止《小斋即事》开篇即把“棋、琴”托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琴、棋二物之“品”来状自己之“志”,最后只落得小斋独处,抒发了个人的感慨和讥讽世事的情怀。07年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选用的三首作品无一例外地把焦点赋予了暗示天下兴亡的燕子,虽风格各异,但主旨却异曲同工。同年广东卷林景熙的《溪亭》和上海卷苏轼的《阮郎归·初夏》则借助景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绪和心境。
  
  二、深入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由意象组合而成,可谓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前者是思想感情,后者指代艺术境界。正所谓“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实现情景交融,更让二者相映生辉。
  随作品的变化,意境有着变化的形式,诸如: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寄情于景、情景分列等。鉴赏时,能切身体会这一境界,做到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主旨情调。
  07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用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就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表达了作者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情景关系十分契合。07年天津卷则通过明·高启的《黄氏延绿轩》向我们展示了缘情写景、借景抒情的美妙,诗中的画面春光浓浓,作者则欣喜异常。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不再列举。
  
  三、注意典故的活用
  
  古诗词常用典故,在增强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典故一般可分为三种:神话传说、化用前人的语句和历史典故。在鉴赏此类作品时,须对典故作初步把握,进而理解其新意义。
  07年高考江西卷中两位晚唐诗人高蟾和韦庄的作品《金陵晚望》和《金陵图》都借一段史实——金陵(南京)曾作帝都三百多年却最终被废弃,表达了忧国伤时之情,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浙江卷诗歌鉴赏三首作品唐刘禹锡的《乌衣巷》、金吴激的《人月圆》和元赵善庆的《山坡羊·燕子》都无一例外地选用了东晋南北朝时期大家士族的历史典故,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道尽了人间物是人非的世事沧桑,怀古伤今之意突出。《人月圆》则更是活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是天涯沦落人”,将个人感怀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立意更显深刻。
  
  四、明辨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修辞的使用相当普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等比较容易理解领会,有几种手法须特别关注:(一)是互文。《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均属此例。(二)是移就与通感。前者侧重于一定语境下相关联事物修饰语的变化,后者偏重于感觉的相移。“红杏枝头春意闹”就属通感。(三)是列锦,即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经过巧妙地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形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一种方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它含蓄、凝炼、简远,且富有意境。掌握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对于我们理解诗作的主旨和情调颇有益处。
  07年高考重庆卷中宋苏轼《海棠》一诗后两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即采用了拟人修辞格,以花比人,形象、生动、鲜明。当年辽宁卷宋周弼《夜深》一诗则通过“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的衬托写出了诗人夜读的投入与专注。“半峰残月一溪冰”与“杨柳岸晓风残月”形式上同属列锦修辞格,因此本句兼用了两种修辞格。安徽卷中《醉落魄·咏鹰》的上片也采用了衬托手法表现鹰的形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五、关注作品的“细节描写”
  
  艺术的特质在于它的形象性,而鲜明的形象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诗词,篇幅短小,多为生活片段,以有限的信息向读者提供最精彩、最生动、最活泼的生活场景,因此注重细节描写,分析细节,揣摩心情,往往能迅速入题。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常常能“见微而知著”。以细节为中心组织全篇,能集中、鲜明、形象地体现作品神韵,功效奇妙而韵味无穷。鉴赏时,以此入手,往往能事半功倍。
  07年高考北京卷中《芣苢》一诗有此一问: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结合本诗,此题意在考查诗作中频频变换的动作,而这些动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劳动过程,形象、生动、紧张而欢快,这便是细节的表现力。同年广东卷林景熙《溪亭》中“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一句诗,“穿”和“数”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和孤灯营造的冷清幽寂中突显出作者孤独、徘徊的情绪和苦闷无聊的心境,描写十分到位。
  
  六、熟悉常用艺术表现技巧
  
  通常条件下,诗歌的语言是和其思想内容协调吻合的。在思想内容确定的前提上,合理使用一些艺术表现技巧能更有效地为主旨服务,更好地表现其思想和情感。
  这些艺术表现技巧大体可分为:1、描写抒情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等。2、其它类构思技巧,包括联想和想像、用典和一些常用修辞手法。
  07年高考湖南卷选用王安石的《示长安君》一诗,颈联“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中“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愤。时间长,距离远,悲情更为浓烈。四川卷也选用了王安石的一首诗《葛溪驿》,首联描绘了一幅驿站秋夜难眠图,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接着以疏桐鸣蝉衬托诗人的烦恼,将其渲染到极致,表现了诗人的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和家国之思。
  这些表现技巧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阅读鉴赏中,要仔细观察,细加品味,反复咀嚼,把握其精髓,这样更有利于我们鉴赏诗歌作品。
  
  七、寻找适当的切入点
  
  前文说过,古诗词篇幅短小,多是生活的切片,因此在鉴赏时可据此寻找恰当的切入点,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切入点,大体如下:
  1.从题目切入
  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信息。
  2.从注释、题材入题
  在试题中作注,或注释部分重点或疑难词语,往往能降低难度,提示我们去思考。依据题材的常见类型,根据其共同特性和规律,鉴赏时以此切入,便不会出现偏差。
  3.从背景入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任何文章都是特定社会背景的产物,带有时代的印记。鉴赏时必须联系时代和文化背景,即“知人论世”。知名作者一般不会简介背景,而一些不知名者往往会作简要介绍,以此入手,更能体会诗歌内容和主旨。
  4.从其它方面入手
  抓住典型性的特征,如人物、环境和事件等,以此作为鉴赏古典诗词的切入点。
  07年北京卷中命题者就对诗作《芣苢》的标题作详细注释,并对部分动词作出明确注释,就为我们阅读文体降低了一定的理解难度。同年宁夏卷选用宋刘一止的《小斋即事》,就对刘一止作了详细介绍,据此可知其仕途不顺,便于我们理解其主旨。湖南卷中的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对该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中的主人公长安君作出明确注释,其中暗含了背景和注释这两个鲜明的切入点。江西卷和浙江卷所选用的诗作都属同一类型的诗词作品——怀古咏史类,从此类题材的共性和规律入手鉴赏,就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主旨。这样的实例在07年高考试题中俯拾即是,我们可用心去体悟。
  切入是否自然合理,关键在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创作上的思考。这几种切入或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各显其能。鉴赏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把握这一特性,便可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
  当然,要做好诗歌鉴赏应该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借鉴。愚见尚浅,若有疏漏,望乞诸同仁不吝赐教!
  陈平,贺科,教师,现居湖北团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