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让我许个愿》说课案例

作者:刘 玉 徐 明




  一、说教材
  
  现代女作家叶细细的至情散文《让我许个愿》被选在读本必修“献给成长”这一板块中,与必修专题“向青春举杯”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编者匠心独用,意在通过这两个板块,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细腻解读文本,体悟人生百态,挖掘事相后生命本质,在切身经历中,在换位的反思中,实现精神的成长,人格的完善。
  本篇散文形散神不散,层次清晰了然,是写作教学的最佳范本。作者以时间为序,采摘母女间思想、情感碰撞的火花,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作者对母亲感情的变化作为线索,搭起沟通、理解的桥梁,将读者带入曾经的桩桩件件。首节以宿命的“有缘”打开情感的闸门,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和心灵。2节笔锋立转,造成跌宕,以“我一直不太喜欢她”奠定情感基调,统领至13节,将读者拉回曾经的母女间不理解又不被理解的往昔,其间有荆棘,有沟壑……让读者一同玩味成长过程中的苦辣咸酸,字字如音符拨动着你我的心弦,你不得不叩问: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母女之爱吗?14节以“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承上启下,尽情倾诉母爱的无私和对母爱的理解。考场前烈日下奔丧赶回的母亲手中快化掉的冰淇淋的细节特写,一次又一次撞击着心灵的钟:这是怎样一份厚重的母爱!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解读的情感!情到深处的作者神来一笔,佛前求佛,言出肺腑: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痛快淋漓地回馈她今生今世付出的不尽的艰辛和爱。怎不感动你我!
  本文也是一篇朴素却又荡涤心智的美文。朴素的是文中摭取的原生态的生活片段和不事雕琢的语言,荡涤心智的是无华无彩的议论深化,“于无声处听惊雷”。作者摘取“限时”“逃课”“男生事件”几个片段,运用“先抑”的笔法写出母女间的不理解的障碍,情感的淡漠;再通过“奔丧托饭”“烈日下的冰淇淋”“那夜母亲后悔”等几个片段褒扬了母爱,体悟了母爱。貌似琐碎的原生态生活折射出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与最终的交融。经历是成长的一笔宝藏,经历中的细节便是那熠熠生辉的通灵翠钻,浓缩了人生的精华,不事矫饰的朴实语言承载起生活的原生态,却有了撼人心魄的爆发力,无不为之感动与感伤,有爱的灵魂瞬间被深深击中。
  语文新课标将人真正作为主体来研究,语文教育要做到工具与人文二者双赢。特别侧重应用,侧重审美,倡导个性化悟读文本,能与编者、作者、老师、同学、自我展开多重对话,增加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实现精神的成长。本文正是达成应用和审美的最好模本。体悟与对话是本节课设计的两大思路。综合新课标的理念、本篇散文的特色,确立以下三维目标。
  知能目标:披文入情朗读,品味字里行间的真情;借鉴细节、白描的写作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参与体验活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在对话中体悟成长的愁苦与甜蜜。
  情感态度:自我反思 换位思考回馈母爱 珍爱生命
  重点:品味字里行间的真情;通过参与体验活动,回馈母爱,珍爱生命。
  难点:重点语句的内在意蕴
  安排:一课时
  
  一、说教法、学法
  
  散文较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不读无法通其义,无法动其情,无法悟其思,只有反复诵读,在读中思、读中感、读中悟,这样语文教学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不致将语文教学异化成空中楼阁;教和学的过程中既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又要个性化解读作者,文本中读出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多用对话交流,加强师生互动,力求多元解读。
  主要手段可概括为:
  体验性默读 多形式朗读 个性化解读 问题交流互动
  教具:两首歌曲满文军《懂你》、李春波《一封家书》、湖南卫视短片《变形记之高三母女互换》
  多媒体的运用能增强教学的视觉直观,以其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恰当的妙用能优化教学效果,但不可滥用而使语文课堂成了没有灵性的纯技术工厂。
  
  二、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满文军《懂你》,创设教学情景。人到中年,为人父母,蓦然回首,才知娘恩。风霜侵蚀容颜,爱已无声,母爱是你永久的感情银行,年轻的生命曾肆意支取甚至作践……有声的音乐能打动你,无声的文字也会浸染你。现在我们一同解读一段无声的语言《让我许个愿》
  (二)体验性默读,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1、画出让你心颤的语句
  2、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历经怎样的变化?写了哪些事来表现这一变化?促使转变的契机是什么?
  设计三个思考题,意在引领学生筛选记叙散文“叙”“议”部分,并能抓住“叙”的内核——“议”来解读文本的思想。采取体验默读和合作互动的方式解决问题。
  突破内容:
  情感变化:一直不大喜欢 怨恨过她 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我已懂事——是我今生最爱的人——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由不满、不理解到理解再到回报,感情波波折折。
  具体事件:
  ——限时回家逃课事件男生事件
  (盘问) (第一次臭骂)(几乎费尽所有的心思)
  ——奔丧托饭送冰淇淋母亲后悔
  (转变契机) (细节感悟)(促使反省)
  ——许愿 (精神回报)
  突破策略A:学生动情朗读体悟(2-13),后联系自我类似的经历交流个人的阅读体会,其中“男生事件”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友情与爱情,换位理解父母的苦心。
  突破策略B:提三名学生品读(14-34),其他同学小声跟读体悟,进行以下问题的探讨:
  问题教学法是苏联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它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教学情境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教师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主导作用,不致使教学为了个性化学习而成为放牧。
  1、“室内充满了寂寞”“我知道她是寂寞的”两处“寂寞”的含义是什么?
  2、“炎炎烈日下,她的额上满是细密,身上的衣服湿透,递给我一支冰淇淋”三处重复出现,各包含怎样的感情?
  3、那晚母亲后悔的一席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4、你是如何解读“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你会许什么愿?
  1、此题意在培养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能力。一处“寂寞”是母亲走后,房间偌大,以为自由的我却产生从未有过的失落,母亲将抛弃我而去,那整个世界将会寂寞。二处“寂寞”是我经历了寂寞的体验之后而体会到母亲的寂寞,她平时连说话的人都没有,我是她唯一的希望,那寂寞就可想而知。
  2、此题意在让学生体悟特定细节的再现,能强化情感的表达效果。一处通过质朴的白描,定格了母爱的深沉与细腻,还没有从刚失去母亲的悲痛中摆脱的母亲却毅然给我送来清凉的问候,爱女儿应该是母亲留取的最宝贵的一样。二处“我又想起……那支快化掉的冰淇淋”再现细节,深情咂摸。三处“会不会在她高考那天……”再次强调母爱细节的刻骨铭心,让人余味袅袅。
  3、母亲后悔自己没有尽到做女儿的责任,没有很好回报自己的母亲,她的后悔让我辛酸,母亲已不能再回报,而我作为女儿,还是能够回报母亲的,为下文回报作了铺垫。
  4、此句是画龙点睛的升华句,作者换位思考,感悟深情的母爱也传递了深情孝女之爱,如果有来世,真要好好回馈今世母亲无尽的操劳与爱,不单物质,更有情感。后一问让语文生活化,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同时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突破策略C:探究尾节的写作效果,各抒己见(是赘余?是豹尾?)
  余味绕梁,是留给自己也是留给社会的思考,扩大了文本解读的空间
  (三)社会热点追踪讨论:
  链接:湖南卫视短片《变形记之高三母女互换》对主人公刘逸群老师、女儿刘佳沐互换做法作评价。教者点评: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亲眼目睹刘老师家庭撕心裂肺的痛,究竟问题在谁?但我们不得不思考:作为家长是否要放下尊严,放弃固执,走进孩子的心灵?作为孩子是否也该不断成长自我,完善自我,换位变形,理解家长的艰辛与苦衷?
  此环节能将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引向纵深,给学生以鲜活的语文课堂,小课堂大阵地小窗口大世界,只有如此灵活开发语文教学资源,语文课堂才有滔滔不绝的活水。
  (四)拓展运用:欣赏李春波《一封家书》,搜索往事,选择朴素的事例,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父母倾诉心里话,感悟成长。
  刘玉,徐明,教师,现居江苏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