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创设语文课堂的情韵美

作者:陆 进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多元交流的生命历程,它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充满灵性,充斥着智慧、灵感的碰撞。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只是根据上课前预设教案进行知识的复制,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的灵性和他们在课堂上所闪现的个性的火花,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十分有必要形成这么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创造,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趣味性。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都应该是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叶澜先生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研究学生,及时捕捉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及时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从而让课堂成为师生焕发生命活力的主阵地。要认真分析语文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而不是首先把握这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本身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每个学生是拥有无数潜能和发展可能的鲜活生命体,教师唯一的任务是将生命的内质呼唤出来。只有这样,师生都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弘扬起自主的个性,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不同学生或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相沟通,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不断思考,敏锐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如坐春风,如沐春雨。
  这一点,我们必须向孔子学习。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学,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顺其自然,似春风化雨。翻开他的《论语·先进》,看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孔子的教学方法非常亲切自然,在孔子的课堂上,看不见师者“传道、授业”;看不见封建社会“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的这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瑟音声中,我们看到师者与弟子促膝谈心,各抒己见,感受到的是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孔子的教学,“整堂课听不到教师的侃侃而谈,呈现的是学生倾述、辩论、质疑的学习场面。听不到教师对学生的呵斥,甚至看不见教师对学生不同见解的修正。学生在教师善意的微笑中,鼓励的目光里展示自我,放飞灵动的思想。孔子这种教学手段的可贵之处在于教师不是通过告知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通过前三人学习过程的不断肯定、激励、鼓舞而唤醒曾皙蕴藏于内心的人生志向。于是教学内容自然生成,教师仅用一句‘我赞同点的想法’ 既褒奖了曾点,又引发其他学生的思想火花……”这样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神韵美,凸现了语文课的神采和灵动。
  孔子的教学案例还告诉我们,教学要取得实效,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很重要。例如:
  笔者在教《陋室铭》时,请学生根据文本的介绍和主人公在文本中体现出的性格和生活情趣想象,假如你是刘禹锡你会怎么来布置你的陋室外环境、陋室内陈设?假如时空可以穿越,你会和哪些“鸿儒”在一起?同学们热情高涨,议论纷纷。同学们为陋室布置了孔子画像、香炉、古琴、先秦诸子散文、围棋等,体现出主人清新高雅的生活情趣;为刘禹锡安排了苏轼、柳宗元、白居易、陶渊明等友人,因为他们都曾经是有被贬谪的生活经历,但又生性豁达,不汲汲于名利、安贫乐道的志同道合之人;甚至还有同学为刘禹锡安排了毛泽东做朋友,因为他们都是博学并心系百姓国家的人。
  师生们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之中,并进一步研究文本来作为自己想象的依据,大家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对刘禹锡的精神世界和写《陋室铭》缘由的理解可谓水到渠成。
  情韵美不仅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平等和融洽,有时还体现在师生关系的互换上。如有位老师在教初一诗歌《卖炭翁》时,让同学们把学过的诗歌回家讲给爷爷奶奶听,同学们都很乐意,老师又顺势提议先在课堂上演示一下,自己扮演年老耳背的老人。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然除了扮演耳背的老人之外还可以学小儿的无知,师生之间还可以角色互换,这样的角色换位学生是很感兴趣的,这种语文课就上出了其本身的情趣美。
  这就告诉我们,当一堂课的容量比较大,节奏比较快,学生的身心已很疲劳的时候,或者课文的内容较为平淡,课堂教学较为乏味的时候,或者课文的年代久远,学生缺少兴趣的时候,也就是说用一般的教学手段使效果很难得到保证的时候,如果你的课堂善于创造情景,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让学生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神游在语文教学的殿堂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陆进,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