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作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

作者:王启生




  目前,语文课程改革已在各地铺开,各种形式的课程培训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级公开课同样是一个接一个。然而,关于作文教学的改革则好像被忽略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不少语文教师仍沿袭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要么是简单地按照每个单元后面的写作提示,任选一篇写作了事;要么是随意地定一个题目进行训练;更有甚者,竟将作文训练弃置一边,听之任之。这样的作文训练既没有计划、序列,也没有层次、梯度,随意性很大,收效自然不敢恭维。我觉得这些作法严重违背了课标的有关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作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
  
  一、端正作文教学态度
  
  不少语文教师之所以不愿意在作文教学上下功夫,这与作文评价的不确定性有很大的关系。同一篇作文,有人称好,有人批评。就像前几年的一篇高考作文《赤兔之死》,改卷时将它判为满分作文,而公诸于世后,却招来一片反对声。更不要说在考试中因“猜题”“背题”而获得高分的事情时有发生。换句话说,教与不教,有时候差别并不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作文改革的积极性。再者,作文教学费时多,收效慢,远不如强化基础知识训练的效果来得明显。这对生存压力日趋加大的教师而言,趋“利”避“害”也属自然。可是,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功利性不能太强,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责任,应积极地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去,努力搞好作文教学。
  
  二、更新作文教学理念
  
  传统的作文教学多按照“教师命题——学生习作——教师评讲”的模式进行。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人,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参与。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绞尽脑汁。尽管如此,仍写得结结巴巴,丢三落四。这除了他们的确是腹内空空、缺少技巧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为他们创设作文的佳境,没有给他们“合适的条件”,来唤醒沉睡的心灵,唤醒写作的激情。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像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些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组织作文教学的时候,应给学生以自由创作的空间,大胆的让学生说他们想说的话,写他们想写的文章。这中间由于他们还不够成熟,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或许会显得狭隘、偏激、片面。但正是这种活跃的思维,才使得创新的火花在其中闪现,才能从中读到真情实感,读到鲜活思想,读到个性风格。也才避免了空话,套话,避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有了自由写作的平台,还要注入时代的“源头活水”,给学生增添写作素材。考察、访问、听报告、看展览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教材、影视也是重要的写作资源。看了“神六”巡天,目睹了枣阳籍宇航员聂海胜的风采,我就指导学生留意、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然后再安排学生写作。结果连平常见了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能写得洋洋洒洒,激情洋溢。“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标准》已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句老话也在提醒我们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现实生活,思考人生价值,将学生局限在教材、教室里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
  
  三、创新作文评价体系
  
  我们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总爱求全责备。好像不从学生作文中找出一二三条缺点来,就不能显示出教师的能耐。于是乎,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极尽指责之能事。这种作法只会让学生没了进取心,少了自信心,写起来只剩下费心。这正应了那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观念一变天地新,只要我们努力地去挖掘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变多批评为多鼓励,就会发现亮点很多:传神的一字,点睛的一笔,一个含义隽永令人回味的句子,一则妙用的典型材料,一个精巧的构思片段。哪怕是点滴的进步,尺寸的提高,我们都将它找出,予以肯定,给以鼓励。像我们班有位同学在写《收获》一文时,虽全篇都是平铺直叙,但在描绘“苹果熟了”时,写了一句“大苹果笑红了脸”。我觉得一个“笑”字,运用拟人新鲜生动,情趣横生。在批改中,我就抓住“笑”这传神的一字,积极鼓励引导,激发了这位学生写作兴趣,作文水平也就如“吃着甘蔗上楼——步步高,节节甜”。如果再发动、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作文中的亮点,鼓励学生大胆对自己作文的某一点作出肯定,让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的自信心,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搞好作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任重而道远。但不管怎样,我们语文教师都应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启生,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