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课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作者:李玉宏




  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甚至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已迫在眉睫。1996年颁发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而学校作为教育的场所,理应成为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学科渗透就是一条重要途径。以下,笔者就小学语文课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在阅读中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有些章节、课文,是以描写祖国美好的河山为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如《桂林山水》、《美丽的兴安岭》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采取品味语言,媒体辅助,感情朗读等方法,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和壮美,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自然美景的感染和熏陶。有些课文和章节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生存环境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只有一个地球》、《宇宙生命之谜》等。在这一类课文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通过默读和思考,了解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谁也不能置身事外,从而提高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既了解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
  
  二、在讨论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我紧扣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探究,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如《鸟的天堂》一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这里会成为鸟的天堂?”同学们纷纷发言:这里生态环境好,气候温暖、土地湿润、食物丰富、大榕树枝繁叶茂等。我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那些原因?”全班经过讨论,总结出答案:这里的人们保护意识强,自觉爱护小鸟,因此鸟儿得以自由生活和繁衍。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怎样理解‘我们的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的?”大家议论纷纷,最后明确了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主题。通过讨论,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又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活动中渗透
  
  我们利用课外活动,结合课文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渗透环境教育。如开展“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活动,可以调查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也可调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在调查方法上,可以访问有关单位或个人,也可以去图书室或上网查资料,让学生了解污水、噪声、废气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绿化、美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另外,还可以结合实际开展野炊、郊游等活动,让学生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并相机进行教育。如野炊时,教育学生不要捕捉小鸟,不要损坏树苗,防止森林火灾,活动结束时要将矿泉水瓶,各种塑料袋收集带回等。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感受深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四、在写作中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常常让学生先调查讨论,再将所获取的材料写下来,由于准备充分,大家写得也得心应手,言之有物。如有的同学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我乡65%的池塘受到严重污染,水质很差,有60%的家庭还在使用含磷洗衣粉;有的同学写道:去年我乡共植树12万株,绿化荒山8座,乡派出所共收缴各种猎枪21枝;有的同学在讨论后写道:从现在起,我要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做起;有的写道:今后我再也不打鸟,不捉蛇和青蛙了。通过写作,更增强了学生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在比较中渗透
  
  为了使环境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将教材的有关内容与现实作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知差别、明是非、受教育。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我将课文中人们自觉保护小鸟与学生身边的一些情况作比较。我校附近有一片树林,以前每年都有大量的鸟儿来此繁殖、栖息,但后来出现了有人以高价收购鸟蛋送往城里的餐厅,结果不到三年,这里群鸟纷飞的景象便消失了。又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怎样保护环境》时,将同学们所讲的“人们习惯于买菜时用塑料袋,年轻人大都骑摩托车”与国外的“用布袋装菜,骑自行车代步”作比较;将“许多城里人以吃蛇、青蛙为时尚”与“澳大利亚几百名警察围堵一只中箭的小鹿,然后将其送到医院医治”作比较。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目前的环境保护现状,体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教育,都能成为保护环境的小主人。
  李玉宏,教师,现居安徽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