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信息时代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作者:童丽娟




  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认为:“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人因为有记忆,才能保持过去的反映,使当前的反映在以前反映的基础上进行,使反映更加全面和深入;也因为有记忆,才有“美好的回忆”,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为现在作借鉴、作榜样,或重新体味其中的愉快和欢欣,没有记忆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只有记忆才能把先后经验联系,使心理活动成为一个发展的过程而不致断层,使人的知识更丰富,更有整体感,否则好比小猴子下山,得到一样扔一样,最终两手空空。
  尤为重要的是,人的知觉如果没有记忆参与,就不可能实现;没有记忆也就不可能有思维活动。我国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如果说想象是思维的翅膀,记忆则是思维的仓库,没有记忆仓库中所储备的原材料,思维不过是一个“空壳”,想象也失去了基础和动力。可见,记忆在人的知识获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这个以优于人脑记忆效率千百倍甚至几亿倍的电脑盛行的信息时代,人脑拼死拼活才能记下的那点微不足道的东西根本无法与它相提并论,人类是否不妨把记忆的特权让位给电脑,到时直接提取便是?这种“懒汉思维”就大错特错了,信息时代不但仍需要记忆,而且更为重要。
  原因之一,电脑与人脑毕竟有着机器与人之别,有你我之分。把书本上或从别处获得的知识储存在电脑中,实质上不过是换了一个位置而已,相当于物理学上的“位移”,充其量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若没有人的记忆参与,决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记忆(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参与,就难以进行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对材料进行“消化吸收”,也即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无法产生新的知识。在“搬家”的过程中,它还是“身外之物”。原因之二,提取的及时性大大降低。即便是微型电脑可随身携带,但还得经过一系列程序,而人脑记忆却方便得多,随时随地都可快速提取(当然以没有遗忘为前提),甚至可“急中生智”,记忆自动浮现或以原有知识为契机点燃新的灵感。原因之三,有许多材料根本无法储存在电脑中,一经电脑程序化的图解,就会面目全非,诸如形象性的、知觉性的、感觉性的、情感性的等等,电脑不可能使之保存得“原汁原味”。难道对童年的回忆,也得在电脑中提取吗?
  再退一步,从根本上来讲,电脑为人脑所制造和掌握,难以想象,一个失忆的人脑何以能主宰电脑?信息时代信息大量涌入,更需要人们掌握记忆之法,以提高速记效率。
  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教学经验谈谈意义识记和整体识记这两种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及其具体的培养途径。
  意义识记,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进行思维,弄清材料的意义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把它记住。这种识记方式特别适用于古文的背诵。这是因为,古文特别是规定要求背诵的文章,都有着中心突出、结构完整、文质兼美的特点,本身又有着深刻的意义,各部分之间还有着严密的联系。一般可分五步走,以达到熟记之目的。首先,排除字、词、句、段及其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障碍,理解各字句的意思。第二步,弄清全文意思,用自己的话把全文意思梳理一遍,在译成现代汉语的基础上体会文章中心思想,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达成共鸣。第三步,以现代汉语的思路贯穿文章内在联系,反复诵读。第四步,试背。边回忆边背诵,回忆受到阻碍时再看原文。第五步,在能准确地背诵出第一遍之后,再反复朗读数遍直到能既流利又快速地背诵为止。
  马克思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这适合于期末总复习时的识记:即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华罗庚认为,读书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由薄到厚,另一个是由厚到薄。意义识记适合于对局部具体细节的记忆,是一个由薄到厚的积累过程,而整体识记着眼于客观的把握以及内在联系的建立,在意义识记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机械记忆(在内在联系的理解中仍要有意义识记的参与),掌握主要的枝干,以便与前期识记过程中的材料建立起如树的枝叶与主干的联系,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
  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呢?
  首先,要教会学生懂得“过度学习”。过度学习,即指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研究表明,过度学习可以使材料保持长久。克鲁格的实验也证明,学习程度100%(指被试达到一次完全正确的背诵)、学习程度150%(指原学习1小时以后恰能正确背诵一次的材料,再用半小时进行过度学习;或者是指学习10遍后恰能正确背诵一次的材料,再学习5遍,其余类推)与学习程度200%相比,记忆程度之比为1:20:25。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实验也表明,学习程度越高,在一定时间后回忆的百分数也越大。一般来说,学习程度在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效果并不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学外语的经验也可以说是对过度记忆的实践证明。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分块记忆。它具体包含两种分法:一是对内容进行分块。我们知道,短时记忆的广度大体上说是7个单位。对多于7个单位的识记,可以把大单位进行切割,使之成为有某种联系的“小块”。1981年西蒙指出:“被试在把刺激存入短时记忆之前就已将它化成数目较少的块了。如果十个项目能够分两个块记录下来,那么,这十个项目都能记住。”譬如,电话号码05718078124352,数目为14个,但把它分解为0571(区号)80781243(单位总机)和52(分机)三个单位,就能保持在记忆中。在对课文进行识记时,也可根据具体课文的特点进行分块,如时间特点、方位特点、人物特点、对话特点、行踪特点、数字特点、对比特点等等,在进行分块记忆的同时,运用过度学习,最后对整篇课文进行“总复习”则效果会大大提高。
  另一种分块是时间上的分块,也即分散记忆。这主要是用在复习阶段的。由心理学的学习,我们知道:超量集中的识记是违背记忆的规律的,事倍功半,欲速不达。相反,量力的、间隔的识记才是符合记忆规律的,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不难理解,从我们平时考前复习的实际体会可以证实:超量背诵会引起人精神的疲劳,产生厌倦感,大脑细胞拒绝继续工作。所以在实在不愿意再记的时候,索性就放松一下自己(很可能你已记得差不多了)。不然,一方面,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凭白为自己增加身心负担,过分压抑自己于身心健康不利。可以稍放一放,让大脑神经休息一下,间隔几小时再去识记,千万不可“一口吃成个大胖子”。至于间隔时间长短,依个人而定,一般而言,高年级的比低年级的可稍长一点。
  再次,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复习方法。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要与遗忘作斗争,必须及时地复习,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之前进行。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形象比喻那样:“我们应该巩固建筑物,而不是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在羊还未被狼叼走之前就把破了的羊圈修补好。较多的实验结果向我们揭示,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外语学习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复习。如在晚上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复习效果较好。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采用多种复习方法,动员多种感官的参与。复习方法的单调,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劳。采用多样化复习方法可使大脑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新鲜的识记状态,有利于识记,如在背诵之后,可采取对重点难点段落默写的方法,也可采取在平静时“过电影”的方法。另外,要使视觉识记、听觉识记综合参与。一般说来,80%的信息来自视觉识记,听觉识记约占10%,而视听结果,辅以形象,则能大大加强记忆。研究资料也表明,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正如巴拉诺夫说的,鲜明形象是材料,特别是困难材料回忆的支柱。这也可以从我们平时记人名的体会中获得证实,尤其在我们以多音字为一大特点的汉语言学习中,更显出两种识记结合的重要性。
  最后,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可以把根据自身的学习经验得出的有效记忆法直接传授给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可对学生的识记提出一些特别的要求。根据实验,凡有较长期识记任务的材料,保持的时间会长一点,反之亦然。因而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定识记任务。另外,教学中教师还应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以使学生明确应识记什么材料,并且应当识记到什么程度,以免不分主次,照单全收。一股脑儿都想吞下,结果是不但浪费精力,也无利于“消化吸收”。在训练学生记忆力的同时,应与意志力的训练同步进行,因为无论机械记忆也好意义识记也罢,都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努力,想一步登天是不行的,作为老师,在布置任务之后要付以兑现,可以不同的方式检查识记的效果,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学生记忆,另一方面,可以为下次的记忆任务作好“榜样”,只是以“检查”的借口吓唬学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然,条条道路通罗马,识记的方法很多,重在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加以取舍,可以是上述的一种或几种结合,也可采取其它有效途径。只要是有利于培养敏捷、持久、正确、备用性强的良好“记忆品质”,便是记忆之正道!
  童丽娟,中国美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