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作者:周海英 黄彦军




  鲁迅先生曾向学生提出这样的希望:“爱看书的青年,大可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新课标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7~9年级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说明在现今大语文教学理念下,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课内阅读的重要延伸和发展。但事实上,现在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达标,农村学校情况尤其令人担忧。据调查,许多学生根本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即使为了落实新课标理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尝试,现归纳如下:
  
  一、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
  
  1、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开展与教材有关的收集活动,如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有关评论、赏析文章等,让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就指导学生课前收集作者简介,自主阅读胡适的传记,课后布置课外阅读朱德的《我的母亲》和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样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以课外促课内,语文教学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2、推荐优秀作品,激发阅读兴趣
  笔者利用自习时间向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并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给学生朗读。或介绍故事的开端、发展,然后故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举办各类读书活动,营造浓郁阅读氛围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巧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演讲;利用自习课交流所摘抄的好词好句,交流读书心得;举行故事会、诗词朗诵会、摘抄本展评等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及时地给予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推荐有益读物,使学生有书读
  
  1、与教材有关的书籍。根据教材选择相应的读物,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如果课文是节选,就鼓励学生读全文。是某作者的一篇文章,就鼓励读这个作者的其他著名篇目。如学习了《藤野先生》,就布置学生读《朝花夕拾》。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差,不能提供很多读物,笔者主要推荐学生阅读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
  2、品位高的作品
  老师要选择品位较高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如古今中外名著,当代优秀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获奖汇编、时文汇萃等。让好的作品开启学生的良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阅读中感悟美,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从多渠道多途径搜集阅读材料
  随着网络等大众传媒的逐渐普及,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上网阅读,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阅读最新的时文美文等,让学生关注这些与时俱进的信息资源。还可以适当阅读报刊杂志,如《语文报》、《读写天地》、《文摘周报》等,以注入时代的活水。
  
  三、指导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1、定计划。学期伊始,师生共同协商,定下课外阅读计划。对阅读内容、阅读时间、阅读量等,都作出具体安排。以笔者所教八年级下册语文为例,计划如下:课外阅读时间定为每周三下午第四节和晚自习读报时间。学生可自主选择文质兼美的短小文章。双休日和节假日阅读《西游记》等名著。要求每生每天最少读一小时,读三十页。教师一定要不断督促检查,把计划落实好。
  2、讲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多种读书方法。如浏览、略读、选读、精读等方法。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对一般性文章,如报刊杂志等,可选用浏览标题,略读的方法。对篇幅较长又没有充足时间全文阅读的,就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一些精华部分。对一些名篇名著则要求精读。边读边想,摘抄名言佳句,写心得体会。如果是自己的书籍,还提倡在文中圈点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好习惯
  叶老在《略谈学习国文》中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要求学生手边备一个摘抄本,随时摘录好词好句。还可以布置作文来促进课外阅读。如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写作文,如《读书的故事》、《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等。教师一定要检查落实,促进好习惯的养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常读,阅读量达到了,语文能力就会慢慢提高。进行课外阅读,就要持之以恒,使之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种好习惯。
  周海英,黄彦军,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