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个性化阅读有规则

作者:邓全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趼中,许多教师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不可否认在个性化阅读的实践中不少教师误解了这一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作出怎样的理解都应该予以肯定。笔者认为:要真正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明白个性化阅读有它的“规则”,达成以下共识:
  
  一、阅读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
  
  个性化阅读就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感悟,正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诚如是,我们的语文阅读课堂才是有质量的、有思想的、有生命力的课堂,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里得到发散,智慧在这里得以开启,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
  对以上认识,不少人有误解。在许多语文课堂上都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分析似乎是少了,代之而起的却是教师的一串串问题,引发学生不着边际的漫天回答,种种看法都得到了肯定。学生实实在在地放了回野马,可到了试卷上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让学生感到很困惑:我的地盘谁作主?这也让教师感到苦恼:个性化阅读我也轰轰烈烈地进行过,付出与回报怎么存在如此大的反差。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反差的本质原因是泛化了文本特定的指向性,忽略了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独特性。阅读的多元是沿着文本特定指向的多元,是在对文本整体把握、对文本中所传达的信息基本“趋同”的前提下,结合学生自身的体验、情思的一种延伸、一种拓展、一种深化,甚至可以是一种批判、一种否定。正如钱梦龙先生指出的那样: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正如在庐山看风景,无论怎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它都应是庐山的韵味,不能描述成华山、泰山;“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情,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不能读成冉·阿让。个性化解读一定要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对文本的解读不能随心所欲。阅读的多元性必须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或偏离语文课改的初衷。
  
  二、阅读个性化不排斥共性化
  
  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不应只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即共性化。尽管学生对文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岭成峰,高低不同”,但仍存在一个共视区域,会“英雄所见略同”。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个性和共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我们不能为追求差异,排斥共性。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题的理解,据统计,笔者所在班15%的同学认为是“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30%的同学认为“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45%的同学认为“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10%的同学持其它意见。事实上,前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因为从文中所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关系来看,二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异中求同这是个性化阅读中最容易忽略的,但又恰恰是个性化阅读所应遵循的准则。
  
  三、阅读个性化不弱化引导性
  
  张志公先生提倡:在语言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圣哲们的告诫,提示我们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性不能弱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是彻底地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地要求教师更积极参与、合作研讨,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真正担负起“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传达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情思之间的桥梁,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提供方法指导。
  深入课堂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只要上课提问,学生总会翻阅资料,查找现成的答案,长此以往,大脑得不到开发、利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无法关注,个性化的思考无从谈起。这是因为教师懒惰,备课时很少思考资料以外的问题,答疑时照搬资料上的说法,或借用教参的“真知灼见”。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提升语文老师的水平,养成多问善思的习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架设课堂与课外的桥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学会跳起来去摘“苹果”。
  那么从哪里入手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呢?笔者认为:阅读一篇文章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快速读完全文,捕捉关键词语和句子,基本上把握住材料的中心、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第二步进入局部,掌握段意、语句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第三步,把局部的内容联成整体,重新认识文章。
  综上所述,我的思考是:个性化阅读是“有规则”的,这规则便是一一尊重文本,切忌戏说;尊重差异,异中求同;尊重自我,强化引导。我相信遵循以上的“规则”,以科学实际的眼光看待学生,更加重视学生个体的阅读感受,用我们的热情,加上我们的理性,正确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一定会培养出有思想、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大写的“人”!
  邓全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池州市贵池区观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