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浅谈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作者:李东武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文化的瑰宝,其数量浩如烟海,其中脍炙人口、千古流芳的妙诗佳词多如繁星。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影响着读者。因此,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丰富思想,陶冶性情,能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让学生的情感渗入到文本中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感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教学中如果没有了情感,就会失去色彩。因此,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是诗词鉴赏的重要方法和目的。于漪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诗词以其情感吸引着读者的兴趣,扣击读者的心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地挖掘其中的情感内核,让学生在情感的解读中走近作家,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与共鸣。
  2、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面对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加上教师言简意赅的解说,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能做到充分的调动。其中以音乐形式为最佳。音乐往往是通过直感的方式,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人获得比其它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是一首激情洋溢、气势磅礴、景色壮丽、意境开阔的豪放词,苏东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典型的环境:雄奇的江山,陡峭参差的岩石令人惊骇的排空浊浪……。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把苏东坡所描写的情景展示给学生,相应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l、展示画面
  在教学中教师应再现、还原本来的现象,将逼真如画的形象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的语言描述,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品味诗词中那些意蕴深厚的东西,理解作者对语言的提炼、对境界的描绘。这样才能够体会并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为例,通读了这首词之后,会在脑海中留下这样几个环境:凄切的寒蝉,古道边的长亭,烟波上的一叶扁舟,清晨的秋风落叶,天空中的残月等。你若能从中细细品尝,个中情味似一杯好酒,越品越浓。
  2、充分调动各种器官
  在想象的同时,要充分地调动视、听、嗅、触等各种器官,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画面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有形的生动图景,使读者有身在其中,并与这一幅幅图景融为一体的感觉,从而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与艺术特点。
  3、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诗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比较法,能使我们更为深透地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风格特色、表现手法等,也能扩展学习内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相同题材的诗可比较,相同背景的诗可比较,同一作者的诗可比较,同一风格的诗可比较,相同手法的诗可比较,而背景、题材、作者、风格、手法等各不相同的诗也可比较。通过比较,突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分出高下优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诗歌鉴赏能力以及文学修养程度。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李煜《虞美人》一词中,我抓住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我们知道古典诗词写愁的佳句不少,这样我就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写愁的句子一一说出来。学生纷纷发言,例举了大量的这样的句子。如秦观《江城子》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胙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的“凝眸处,从今义添,一段新愁”;《蝶恋花》中的“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等等。在他们说的同时,我把这些句子一一写在黑板上,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这些愁所表达的特色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纷纷发言,最后得到了这样理想的阅读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平等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教师应该改变过去师生之间“讲授”与“接受”的这种关系,教师的课堂角色不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沟通、合作的伙伴,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追求真理,彼此吸引、参与,不断地激发对方的想象、思考、和探索。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交流传递过程,更是情感交融、理智碰撞的过程。
  2、精心设问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学中的问题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问题设计得好、提得恰当,就会激发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只要学生的思路和结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独特性,那么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品质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地设计问题,同时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够切中要害。从而能够引起学生们的想象。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
  传统的诗词教学是满堂灌、传授式,讲解代替思考,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简单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青少年又具有求知欲、爱问、多疑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这些特点常常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助于培养质疑精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去思考、怀疑,并鼓励他们不盲从他人的观点,不迷信权威,大胆地发表白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疑难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李东武,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