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作者:黄友才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读书写字的工具,更应该是工具和人文教育的统一。”本文拟就语文教学如何以文载道、以美育人、以情感人等方面来探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体现。
  
  一、语文教学须以文载道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提出“语文教科书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要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几年的实践证明新教材在以文载道这方面是很突出的。
  当然,语文教育的“唤醒功能”还需要借助教师才能实现。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能够主动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渴望,在文本与社会现实生活面前和学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文本的巨大文化内涵。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比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读屈原的《涉江》,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心国事、眷恋故土的高尚情操;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以感受到词人感慨国家大事、壮志难酬的苍凉心境。又如激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朴素情感:读《伐檀》,感受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强烈的爱憎感情和勇敢的斗争精神;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感受到的是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热情礼赞和深切同情等等。
  
  二、语文教学当以美育人
  
  在高中诸多课程中,语文是独特的,这体现在它与艺术的接壤和交融上,而艺术的第一特质即是审美特质。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善于深刻挖掘教材本身的美学因素,善于运用一切美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开辟出一片美的天地,引领学生去体味文学作品中外观的美和内在的美。文学作品外观形态的美又体现为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古人曾用“诗中有画”评价王维的诗,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也会有这种感觉。词的上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人纵笔挥洒,尽情渲染,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色图。词的下片用“恰”字领起的七句,又是一幅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学子议政图。两幅画交相辉映,情景交融,人事相生,这是绘画的美。词中平仄交替,抑扬有致,便于吟哦唱诵,而且音律和谐,节奏感强,一韵到底,回环往复,这是音乐的美。此外,词分上下两片,前后对称,词句有长有短,骈散结合,参差中有整齐,整齐中有变化,这是建筑的美。阅读文学作品,理解表层意义,领略外观形态的美,这是审美的初级阶段。事实上鉴赏文学作品还应由表及里,去挖掘文学作品的意象美。这是审美的高级阶段。以阅读柳词《雨霖铃》为例。词的上片记别。词人从日暮雨歇,郊外送别,设宴饯行,写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铺叙离别的场景,非常生动、细腻、真实,不仅写出了双方分手时的情状,而且也暗示了他们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景和情更加深了离情的抒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景中含情,意在言外,酒醒之后的孤独忧伤甚于分别之时,气氛更加冷落凄清。在这里,意和象达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看来,比起外观形态美,意象美自然深入了一个层次。文学鉴赏正是这样,由表及里,披文入情,驱遣想象,再造形象;把主观感受同作品统一起来,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三、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人
  
  语文是情感的,是诗意的。语文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子,创设良好的语文氛围,在潜默移化中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交流、情感互动。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情感教学:
  首先,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以情引情。高中课本有许多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这里仅以高一教材为例,如《沁园春·长沙》中的豪情,《再别康桥》的离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哀情,《听听那冷雨》中的乡愁,《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哀悼之情,……总之,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宝藏,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准确地解情。一位语文教师若体会不到“寒波淡远起,白鸟悠悠下”的闲逸,不能体会“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浑,不能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胸襟,感觉不到“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该斩万竿”的豪情,若无法体味“满院黄花堆积,如今谁堪”的怨愁……很难想象这样的语文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永远的保持个性的独立、心灵的自由,及时更新思想,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感。教师只有把课文的感情基调讲准、讲清了,学生才能够因情解文。此外,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也应饱含感情,配合课文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或低沉、或慷慨、或婉约,让课文的浓郁的感情汨汨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其次,采用多种手段,再现情境,渲染感情氛围。在高一,第一单元就是诗歌。而作为新生来讲,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很差,情感想象还很欠缺。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些手段,渲染一种感情氛围。如在屏幕上显示诗歌所描述的景或人或场景,由此可以调动学生的联想。对了解诗歌景语中的情语,是十分有效的。另外,借助朗读带也是一条简单可行的方法,如在上《致大海》一文时,所涉及的背景,作者的思想较为复杂,而且又是外国诗歌,学生不熟悉。我就先让学生朗读,再听朗读带体味感情,然后讨论学习该文的思想感情,最后再听一遍朗读带从而达到理解诗情的目的。此外,在诗歌、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无疑是最优化的教学手段。它声像结合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引入感情的氛围,而且教学效率特别高。
  总之,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诗意;语文教学需要美的感染和熏陶;语文课堂需要爱的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黄友才,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