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归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饶红涛




  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受其相应的学习动机驱使,学习动机的不同导致了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差异。从理论上讲,所有学生都有追求成功、回避失败的动机倾向,正如阿特金森所指出的,每个学生都有同时具备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两方面的特征,只是二者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尽管追求成功、回避失败是所有学生共同的愿望,但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的中小学,人们通常根据分数指标把学生分成三类:一类是成功多于失败者,即所谓“优生”;第二类是失败多于成功者,即所谓“差生”;第三类,即其余的,称之为“中等生”。我们的现行教育立足于把“差生”转化为“优生”,往往只看到了“差生”的不足,而忽视了“优生”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之间最明显的差别不是在智力水平上,而是在学习的积极性上。他们各自的学习积极性与他们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知觉有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中小学的“优生”中,有的虽然成绩优异,但总担心别人赶上并超过自己,对学习缺乏真正的喜爱,充满了焦虑和厌恶;而“差生”中有的学生由于反复的失败而对可能的成功失去了信心,随时担心下一次的失败,对学习充满了恐惧和无奈,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两类学生比一般学生更加焦虑,如果教育工作者能结合归因理论,对学生及时、恰当地引导、训练,就能减弱学生的不良情绪,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鉴于此,笔者就从归因理论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是解释人们的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归因理论假设:人是有理性的,并且有一种理解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依据各种信息线索对其所发生的事情或行为结果进行判断,分析行为变化的原因,达到理解、预测、操纵和控制客观世界的目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的最大贡献是从根本上,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原因分为两大部分: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个人原因是个体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能力、动机、心态、努力程度等;环境原因主要包括运气、他人和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等。归因还会与其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导致个体对特定的情感体验和未来的期望作出不同的选择。海德认为,如果努力和能力联系是倍增的,个体在有能力并且有努力的情况下,就能克服来自外界环境的障碍。
  此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划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失败都归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吸收海德和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韦纳十分重视归因对后继行为的动力作用。
  
  二、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归因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一定有其原因,人们会将自己在某种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自觉或不自觉地归因于某种原因。因此对这种因果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更有效地把握。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成败的真正原因后,才能对症下药,改进教学,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2、可以根据学生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动机。归因理论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人们可以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未来在此方面的动机。韦纳的理论有创建性地把行为者对成就行为的归因与后来的期望变化、情感反应及将来的行为联系起来,并在课堂教学的背景中进一步控制教师的归因和情感对每一个学生的期望和行为的影响,这是归因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的一个突出贡献。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学会归因的过程也就是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通过归因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在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观念。有了这种自觉的归因意向的本身就表明学生有了自觉的自我意识。其次,重要的在于,通过归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观念。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归因,这样,不仅在某一项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行为原因的关系,而且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知已与知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对学生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进行引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会有碍于人格成长。习惯性无助感产生后,学生对什么都会不感兴趣,认知出现障碍,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最后会导致情绪失调,陷于抑郁状态。纵然有成功的机会摆在面前也鼓不起尝试的勇气。
  
  三、归因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及思考
  
  1、关注过程,了解归因,加强教学互动
  归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目标是,在课堂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直接影响,对学生做出及时、恰当的反馈,鼓励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成败的真正原因,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唯分数论”转变为“潜能论”,构建“人人都精彩,个个有潜能”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如果学校教育单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那么,学校很容易采取一些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在这种教育目标下,成功的学生只能是少数,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每个学生在特定的生活中,由于家庭教养、社会地位和性别不同,曾经出现过的行为结果、归因、期望和情感都可以被重复、改变、放弃或更新,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归因倾向。这种归因倾向,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而且会影响随后的行为、归因、期望和情感。个体内因方面包括学生的个体特征,成功与失败的经历,认知发展水平等。那些敏感多虑的、追求完美的、成功动机较多的“优生”,就容易形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自我意识,因而更易过度紧张。而那些所谓的“差生”,当经过努力仍遭到失败时,他人以及他本人都会认为他能力差,这不仅影响他的自尊,还会使他感到自卑、沮丧。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方式,因材施教,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学习本身而不是学习结果的关注,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不会认为自己无能,而是通过努力或寻找更好的学习策略来争取下次成功。
  2、尊重个体差异,改变评价标准, 注重教学反馈
  学生本来是无所谓优劣的。统一的分数标准,将学生划分为所谓的“差生”“优生”,在竞争机制的影响下,学生更多地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来判定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继而是对成败原因的认识和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这时,教师的反馈,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去成败经历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韦纳的归因理论是以认知论的观点建立的,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作的反馈,尤其是在评定学生的成绩时,对学生情绪的支持或拒绝,对学生的归因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对自己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到教师对他成绩表现所作的反馈的影响。可以想象的是,对某些缺乏信心,个性依赖性较大的学生来说,要想维持他的学习动机,教师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很可能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因此教师对学生自我归因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教师的情感反应及行为表现,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对学习成功的可能性的信念,甚至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以学生自身为参照标准来评价他们。让他们所有的努力和进步都受到鼓励和表扬。身为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及对学生的态度,随时随地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设置合理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成功体验
  让学生多进行游戏或其他课堂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的联系,特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生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与学生的目标水平有关。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选择“跳一跳,能摘到”的目标,这样,既富有挑战性,又能增加成功体验。同时,要根据课堂互动情况,随时灵活调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太易或太难,会使学生做出不切实际的归因,并会影响学生随后的期望、情感和行为。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和强化,只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增强,才会促进学生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让学生不断进步。
  4、调整归因方式,进行归因训练,提高自我效能
  归因理论认为,不同的自我归因,会影响学生将来的期望、情感、行为。尤其是“差生“,教师如果再强化他们学习能力低的信念,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阴影,导致学习成绩更加下降,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相反,如果教师能引导他们调整归因方式,引导他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快乐,学生就会逐步改变原来消极的归因倾向。此外,还必须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原因,包括成功是由于能力强,自我努力等;通过积极归因,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
  比如开展话题探讨。
  教学《垓下之围》让学生能理性地看待成功:衡量一个人的成就不必拘于江山事业的规模,而应着眼于各自的条件和努力,就此开展话题探讨。李清照给了学生别样的人生智慧:在最容易消磨人意志的安逸的生活环境中,不要浪费掉自己的才华,将中国词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以高素质形象打造自己的对社会的影响力。苏轼留给学生深深思考:人生总会经历挫折坎坷,不要让挫折坎坷乱了自己前进的脚步,暗淡自己的生命色彩……虽然教学材料是感性的,课堂活动却是生动的,道理也是深刻的。话题探讨的课堂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调整了归因方式,使学生学会思索,思索生活、思索事业、思索素质、思索人生更有意义的东西,也帮学生沉积起了生活的激情和勇气。在活动中丰富人生体验,体味成长的快乐。
  饶红涛,女,教师,现居湖北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