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当代中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培养探究

作者:张 畅




  现代社会是一个许多诗人都高呼生不逢时的时代,诗歌处于物欲横流的高楼之下已少有人问津,曾经辉煌至极的文学主流如今已经陷入边缘的境地。在当下这种社会文化背景的大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人丧失了对新诗的兴趣,而作为中华民族诗歌延续的新诗,可能终将因诗坛“失血”过多而呈现一派衰亡景象。因而培养当代中学生对新诗的兴趣,就成为为新诗诗坛增添活力、注入新鲜力量的必要手段了。下面就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新诗兴趣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1.科学新诗观念的养成
  新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它是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符合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当代的年青人,尤其是中学生要认清历史趋势,主动迎接并承担历史使命,使新诗在新的时代不断迅速发展。要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新诗,促进新诗的良性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停留在新诗不如旧诗,新诗整体水平不高的狭隘认识上。要通过多学习新诗知识树立科学、正确、完善的新诗观念:不把古诗和新诗对立起来,清醒的认识到新诗是古诗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诗歌文明的现代载体。并且,教师对中学生新诗观念的养成教育要始终紧密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把这种科学正确的新诗观念融入到每一堂新诗教学的课堂中去。
  2.入选中学教材诗歌经典化的原则
  让学生对新诗发生兴趣还必须从教材入手,改变现在教材中不利于中学生新诗兴趣养成的因素。应把握如下几点原则:
  (1)教育性原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新诗的兴趣;要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要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2)教学性原则: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经典化的入选教材的新诗最好不要过于晦涩,篇幅也不宜过长。要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对学生起到范例的作用,并有利于记忆和诵读教学。
  3.回到诗歌本体,重视诗艺感受的养成教育
  诗歌文本是诗歌物化的载体,是语文课堂新诗的教学的直接对象,是讲解诗意、诗境的基础。培养学生对诗歌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教学途径。诗歌教学应多关注诗歌形式特点,这也是现代诗歌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问题。相对来说,诗歌比其他文体更形式化一些,学生的困惑也多在不知道教材中的新诗好在何处,我们教师要讲明白怎么写比写什么难得多。我们要多在现代诗歌的文体样式、语言形态、意象特点、音韵特征等方面引导学生读诗,教师要自觉加强这方面的修养。“另外,受我国传统文艺理论观“文以载道”的影响,人们对于诗歌的认识和研究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文化内涵和政治功能等方面,而忽视了诗歌的文学形式本身。回到诗歌本体,注重对诗歌形式特征的学习研究,对增加中学生对新诗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4.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1)课堂内外阅读。
  要对新诗感兴趣,首先要认识新诗,要认识就要从大量阅读开始。而阅读仅仅局限在教师课堂内的讲解篇目和教材里有限的新诗显然是肯定不够的。
  (2)教师的朗读教学,以情动人。
  诗歌是讲究音韵的语言的舞蹈,朗读可以调动视听等多元感受细胞,使学生充分感受新诗的语言之美,进入新诗之境,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
  建议播放优美的由名家朗诵的配乐新诗。有条件的学校或个人还可以让自己班里的学生,使用摄像机针对新诗教学拍摄现在学生中比较流行的情景短剧,学生也较容易对熟悉的人产生亲切感和兴趣。
  (4)要求学生课外适当背诵一些经典新诗
  背诵是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可以储存知识,加深理解,又可以强化记忆力,还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新诗信息积累越多,内化再生力就越强,感悟就越敏锐。
  (5)引导学生学写一些新诗的鉴赏文章和自主创作新诗。
  自主创作则更是为培养下一代新诗诗人做好了准备。当然,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到,只在班上抽取少量对新诗特别感兴趣的学生。这样,既可以起到表率带头的作用,又可更好地带动学生培养出对于新诗的兴趣。
  5.新诗兴趣养成的心理策略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时期,把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对学生做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十分重要。具体来说,他们的情感内容已日渐丰富。但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情感上波动较大,社会性情感不够深刻,生命的体验也还不够,因而对意境较深的新诗可能还缺乏理解。但是,这时的中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自己既有的生命体验来感悟一些比较简单的新诗之境了。因而,针对中学生的这样一个心里特质,教师应该首先从教授早期的新诗开始,如胡适和郭沫若等人的早期诗作。到高年级心理较成熟之后再引入较难的新诗进行教学
  6.顺应时代发展,探索新诗创作新路
  新诗处于当下的时代大潮中,要想让今天思想解放、行为叛逆的中学生们对之产生兴趣实在不是什么易事。下面,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就培养中学生对于新诗的兴趣为基础作如下几方面对新诗创作的探索。
  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诗要激发人们对它的兴趣,那么开发这个传统宝库就是十分必要的了。传统而经典的东西,往往能长时间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挥之不去,甚至被一个民族在无形中传承,这有点类似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中国的古典诗词宝库中有太多值得今人学习的经典,如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古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2、雅俗共赏
  吸纳大众文化及无厘头文化等中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因素,不将新诗创作局限于精英文化的殿堂。比如,无厘头的话语方式,应该也可为新诗创作者所用,同时诱发中学生对于新诗的兴趣。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新诗也应放一放自身的架子,以免封闭自傲而走上绝路。
  下面看一则新诗,就很有无厘头的味道:
   绳子的故事
  宋然毅
  一根绳子 两个自杀的人
  两次企图遇上了一根
  不能重复使用两次的绳子
  两根绳子曾经是一个
  绝望的人曾经是一根绳子
  一根绳子分成了两根绳子
  两根绳子不能给一个
  想要自杀的人给两个人
  两根绳子也不能同时给两个人
  两次企图遇上了两根
  不能同时使用的绳子
  一个人企图两次使用
  一根绳子另一个人
  企图一次使用两根绳子
  他们拉断了绳子
  读起来很费解,越是费解越想往下读,读完了还是很费解,但却从费解之中获得了费解的艺术审美感受,这便是无厘头诗的效果。而正是这种效果能够很轻易的激发处于懵懂和叛逆时期的中学生对于新诗的兴趣。
  新诗也可无厘头吗?我们本来就处于一个无厘头的时代,为什么不能让新诗也无厘头一把,适应时代背景,更好地培养人们对新诗的兴趣,让新诗先有生命力了,再来谈构建精英文化下的纯诗才能变为可能。同时,时代也是变迁发展的,说不定无厘头的新诗会在新诗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这只能留待时间的检验了。
  3、多元共存,支持新诗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诗之所以会火,之所以会让人们感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抛弃了传统诗歌创作的束缚。世界是多元的,世界有多多元,那么网络诗便有多多元。这个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多张扬,那么网络诗人便有多张扬。多元也好,张扬也罢,只要能激发人们对新诗的兴趣,那么就值得一试。流行乐曲、民歌、网络诗、外文诗、散文诗、诗体小说,存在便有理由,一切现存的可以调动人们创作激情、阅读欲望的元素都可以入诗。总之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同的因素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从而在最大的范围内开发出更多人对于新诗的兴趣与追求。商品经济的社会背景之下,新诗何尝不能通过包装成为一件崭新的商品呈现在人们眼前。商品化手段的运作,能更多的适应商品经济下的消费社会,如精美的新诗作品集的再版,有奖竞拍的促销手段等等。总之,适者生存,这句话适用于商品经济时代下的任何事物,自然也包括新诗。
  
  张畅,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