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让戏曲扮靓语文课堂

作者:冯 伟




  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淘洗与锤炼,仍然在这片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土地上绽放着蓬勃的生命力,但也正经历着时代的考验与挑战。中学语文课程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革、发展,课程的人文性质和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认可。让戏曲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可以达到语文教学与戏曲传承的双赢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戏曲需要新的观众
  
  中国戏曲艺术绚丽多姿,是东西方的三大古老戏曲之一,古今名人、名曲、名段和剧目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传统戏曲的表现方法和表现观念也自成体系,与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德国的布莱希特鼎足而立,被西方人称之为“梅(兰芳)氏体系”。
  当然,戏曲自身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正经历着时代的考验,在民族文化营养中滋长的戏曲面临着观众群体越来越少的危机。许多有责任感的戏曲人已经意识到戏曲自身的危机并在积极地探索新的出路。
  新的观众群体对戏曲的传承与革新,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中学生囿于繁重的课业压力,很难有机会真正接触戏曲,无法对戏曲进行必要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产生感情,如果长期如此,戏曲恐怕真的会面临着观众断层的局面。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书荫先生认为,“戏曲艺术要推陈革新,尤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观众的参与。戏曲艺术要争取观众,它的定位应高一点,当从青少年抓起。我们可以先从中学的语文课入手,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引自《中国艺术报》2005-05-06第09期)。
  
  二、戏曲给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搞活课堂气氛,让学生充满好奇、渴望求知的眼神回到语文课堂,成了语文教学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高考升学压力和素质教育的双重要求下,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情趣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背景下,利用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成了新的需要。传统戏曲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活泼的艺术形式,强烈的地域特征,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渗透传统戏曲知识,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审美修养,而且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让新一代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戏曲在语文课堂渗透之探索
  
  1、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戏曲渗透,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在讲到相关课文时给学生看一些戏曲片断,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具体可感。在上《长亭送别》(《西厢记》中的一折)时,我事先了解到班上有一位女生越剧唱得很好,于是开始上课后就请她唱“西风紧,北雁南飞”那一段,她优美的唱腔博得了同学的阵阵掌声,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在后来的课堂中我还巧妙地穿插着播放了黄梅戏和越剧的几个相关片段,不仅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让枯燥的古典戏曲变得有了许多灵动的色彩。在接下来上《窦娥冤》、《闺塾》、《哀江南》时,学生的兴趣也空前地高涨起来,不仅要求我给他们放相关的戏曲录像,有些学生还自己试着学唱有些优美的唱段。
  2、利用零星时间给学生介绍传统戏曲的一些优美唱段,讲解传统戏曲的相关知识与典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教育。”有时候课堂碰巧多出来的几分钟时间,我就见缝插针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戏曲知识,或者讲解课文时介绍一些相关的经典剧目,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我给他们放了一些优美的唱段,让他们获得全新的美的享受。
  3、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戏曲进行研究,如钻研戏曲的古文化知识,探究戏曲的地域文化,分析戏曲唱词的文学价值,剖析戏曲人物的性格特征,总结戏曲的艺术构思等。对于一些文学功底比较好,又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我鼓励他们学写小戏,排演小戏。通过一些传统剧目的介绍,可以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审美文化教育,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为对真善美的追求打下底子,这种教育是以后任何时期的教育所无法补偿的。”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戏曲渗透,就是在不经意间给学生的心中植入人文的种子,让祖国的文化精髓在未来的天地生根发芽。让戏曲扮靓语文课堂,可以让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更为丰富。
  
  冯伟,教师,现居浙江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