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学教育中的人伦、人文常识教育

作者:陈少华




  中学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掌握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知道基本的人文常识。就是说,在成为公民之前,需要具备成为一个人的类属性、完备人格的人伦人文素质。使学生知晓这些常识,是语文教学一个基本课题。
  
  一、人伦常识教育
  
  中学生,首先有为人子、为兄弟的一面,家庭伦理应成为必须具备的常识,换言之,学生首先应该为人,遵从基本的亲情伦理,培育起码的“人”的情感、意识、思想与态度即“人的道德文化”观念,以解决作为宇宙众多生物群类中,人类个体应该占有的属类归属问题,此种教育即是人伦常识教育。
  人伦常识教育,重在对人归属性的塑造,不是一味强化其对权威的妥协,而是要求其自愿地爱自己的生命之源、感激所在幸福的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从而强化其责任感;在善意对待家庭成员的同时,确立对周围人际关系准则、规范和范式的认同、信任、信仰和支持,累积善意情感,最终形成对同学、学校和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达到物我和谐、他我和谐的理想局面。
  传统儒家以自我展开,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视家庭为社会最重要的单元,家庭伦理是锻造合格社会成员的基本规范,父子孝慈、兄弟友恭、夫妻和顺,双方互动的恩爱达成亲亲、尊尊的道德伦理。进入社会,便是与他人关系的朋友诚信,最终体现对国家的忠。这种人伦观念的教育,确立了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情感,就可善待同学,宽容不同于自己的同类,妥善对待意见与行为的冲突,从而建立起一种大度、善良和容忍的良性品德,较好应变与自我愿望不一致的社会矛盾。这种内圣外王圆满人格进路,尽管有强调个体责任、单纯服从、屈从权威的一面,但就个体适应社会的方面而言,以个体敬爱父母、亲善与己朝夕相处的成员为培育人类善性情感的初始途径,既是人的自然情感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学教育的应然选择。
  
  二、人文常识教育
  
  中学教育,是一个培养合格人才的初级场所,不能是“高考知识”的简单灌输、累积,还需要文化传统的保持、人格的铸就和人性的完善,即理想人格的培养,以形成著名人文主义者布鲁尼(Bruni Leonardo)所说的“人文主义”传统。
  以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在于培育“全人”,如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柯南特特别指出,此种学生并不是指“完人”,而是指完整的、全面的人,而非“完美的人”。其能力应包括,(1)能有效地思考,(2)能清晰地与别人沟通思想,(3)能做确切的判断,(4)能认识普遍性的价值。这与联合国文教组织提出的21世纪教育应注重的四个知识维度有异曲同工之处:(1)学习怎样去理解;(2)学习怎样去实践;(3)学习怎样与人相处(包括怎样与自然、与动物相处);(4)学习怎样成就自己。虽然这说的是大学教育,但也是中学教育必备的功课。
  人文主义教育是对纯科学主义教育的反动。它排斥科学主义的技术理性主义,反对科学万能、技术决定一切的工具理性至上,强调人的目的、价值和自由等价值理性的先在意义,认为工具理性只以效率或有效性为核心和指向,意图使生活的更大领域纳入可计算的范围,置于纯技术性的目标之下,已经脱离了人类研究科学的真正意气。正如学者所说,“由于工具理性取代了价值理性,一切事物都要求成为可度量和可等级划分的。工具理性对于数学化、定量化、功利化、最优化、实用化、工具化、技术化的追求,对于性能与功效的偏好,对于物欲性、占有性的强调,使得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另一维度,即体现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非功利性、非实用性、非工具性和非技术性的方面受到了排斥,即人日益变成了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造成人动物化、空洞化和感觉化、市侩化,民众生活取向浅薄、平庸,追求刺激,乃至醉生梦死。在物质享受成为社会时尚的今日,反纯科学主义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显然具有特别的意义。
  人文常识,是指能导致学生德、智、情、意、体和谐发展的普通知识,这种知识是人道主义的,它关心人和人的福利;是科学的,注重客观,并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认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人文常识教育,是培育学生这样一种精神与素质:是良善的,对世界与人类怀抱善性的看待或期待,不因环境的恶劣或世俗的罪恶而改变对人类价值的基本看法,并以积极的姿态消除种种恶习与不良,具备起码的正义感;是宽容的,对待不同于己的文化、思想与信仰抱“同情的理解”,对有异于己的价值、习惯和行为方式待以“和而不同”而不是偏见、成见的贬斥、打击直至肉体消灭,不是对异己主张和自由人权的伤害行为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对任何政治力量违背共同体契约肆意妄为不闻不问和无动于衷;是兴趣广泛的,敏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对精致文化由衷喜爱并懂得欣赏,注重生活情趣、社交礼仪,优悠于“品质、品味、品德”的生活方式。
  人伦常识,是使学生认知自我的人伦道德属性;人文常识,是接受的现代理性文明的洗染,以构成一个道德、思想完整的链环。学校依次展开这些常识教育,当能培养出学识渊博,有平衡的、通达的、圆融的视野与开阔胸襟的人文器识,有风度文雅、谈吐典雅的人文素养,知、情、意平衡发展新时代学生。
  
  陈少华,男,教师,现居湖北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