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教学的迷失

作者:沈 虹




  回想起十几年前刚刚毕业的我,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满腔的工作热情让我无暇也无心去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甚至自负地认为自己是没有错误的。星转斗移,年华似水,随着教学阅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那份狂热逐渐冷却,那份浮躁逐渐沉稳,在淡泊宁静中我常常陷入反思,自己执教语文多年,我教给了学生什么?在反思中逐渐醒悟,我已和不少语文教师一样在忙碌的教学中迷失了方向,甚至违背了某些语文教学的宗旨、规律。
  迷失一: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尤其重要。试想一个没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怎么会对国家作出贡献,又怎能推进社会的进步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吧!除了字词的识记,课文的泛读,就是满堂的肢解式无效提问,大量的课堂练习。语文学习的技巧训练充斥着课堂的每一分钟。人文性也就仅仅体现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归纳上,抑或联想一些名人事迹,让学生牵强附会的发表一下豪言壮语罢了。别说上完一课、两课,就是上完…学期、一一学年,学生的精神面貌又有多大的变化昵?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于漪老师…段痛心疾首的感慨:“……语文学科是最开放,最有创造性的。可是现在统统变成了一个模式,把语文教学搞得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性、灵气都被磨掉了!我们整个教育到底是培养人,还是仅仅培养知识和技能?我觉得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淡化了……”也就是人文性丢失了!
  迷失二:重讲解,轻诵读
  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听了几节市级优质课。被选定的参赛文章都是当代一些著名的散文大家文采斐然、形质兼美的作品。每一篇文章都个性化的体现了作者的人生理念、处世之态。其中让我记忆特深的是季羡林的一篇《神奇的丝瓜》。本文表达了季老曾经磨难可仍泰然、悠然、坦然、怡然的处世态度。这包含在文中的禅意,必须在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后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方能悟到。参赛的选手们都八仙过海各显身手地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技巧上着实下了不少功夫。有的是电教手段运用得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有的是标新立异的画了一黑板形象逼人的丝瓜,也不只是作何用途:还有的富有创意的跳跃式教学环节让听者云里雾里跟着跑,也弄不明白个所以然来。可大部分教师就是吝啬地不舍得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品读文本,结果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课文资源。想想连市级公开课都把语文课上变味了,更可想而知我们每天上的课就更不姓“语”了。
  迷失三:重题海,轻练笔
  由于“应试教育”始终阴魂不散的主宰着中国的教育界,压得千千万莘莘学子和千千万辛勤的园丁喘不过气来,所以题海战术在学校里始终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学又怎能例外呢?可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不能目光短浅的仅仅为了追求高分,而将学生视为做题的机器,那单调枯燥的题海训练将有可能扼杀学生终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可怕的是浪费了他们宝贵的大好年华。我们应该高瞻远瞩的认识到只有文笔优秀的学生才能在语文考试中脱颖而出,而出采的文章必须靠平时厚实的练笔功底。
  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这一现象是不容乐观的。大部分教师的正课时间用在讲析课文上,辅导课时间用在做大量的习题上,每周少得可怜的一、两篇作文练笔还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甚至每周的两节作文课也用来意犹未尽地继续讲课,有的教师一学期都不知道能否给学生认真批改两篇作文,更不要说什么专题性的写作指导了。这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还有一种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思索。有的教师改作文特认真,认真到一个星期都改不好一次作文训练的文章,文中的错的标点、字、句等一一给予纠正,篇篇精批。这种认真敬业的态度姑且令人尊敬,可学生的作文水平到底是写出来的,还是我们改出来的呢?我们能不能简批多一些,多留出时间让学生去写?多用鼓励的语言做批注,用多读进步同学作文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学生一种心灵渲泄的方式,成为他们的一种语文学习习惯。
  迷失四:重教本,轻阅读
  记得去年在市里一个礼堂有幸听了韩军老师的一个报告,让我感受颇深。特别是他以扼腕痛惜的语气说道,中国的语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少、慢、差、费,想想孩子们的青春是何等宝贵,可我们却用这几本薄薄的教科书就将他们耗费掉了。整天死抠教本教参不放,不厌其烦的肢解文本,反复练题,这样的语文教学在发展下去,是多么可怕呀!当时听了他慷慨激昂的呐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不就是这样的语文教师吗?
  长期以来,我们被“分”的紧箍咒套的死死的,不敢越雷池半步,每天焦头烂额的忙着应付一次次考试,却将我们教学的宗旨忘记,甚至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难道我们不是想培养博学多识的学生吗?不是想培养道德高尚、有崇高理想的学生吗?如果我们连阅读的自由都不:能还给学生,那又怎样让他们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去吸取精华,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呢?只能会做题、考高分的学生和机器又有什么区别,又何谈其创造性?
  
  沈虹,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