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成语浅说

作者:江志刚




  在五光十色的词汇大观园中,盛开着一朵绚丽的语林奇葩——成语。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如果我们能准确地使用成语,一定会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文章更加生动凝练。
  在运用成语时,既要搞清其来源及特点,更要揣摩其意义,在注重规范的同时也要注意活用。
  成语作为词汇的一员,其源远流长。或取自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列子·汤问》),“开天辟地”(《三五历记》),“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或源于历史掌故,如“嗟来之食”(《礼记·檀公》),“如火如荼”(《国语》),“讳疾忌医”(《韩非子·喻老》);或来自诗文辞句,如“扑朔迷离”(《木兰诗》),“鸡犬不宁”(《捕蛇者说》),“一鼓作气”(《左传》);或出于里巷市井,如“雪中送炭”、“道听途说”、“一劳永逸”、“水到渠成”;等等。
  从内容和形式看,意义的整体化和结构的定型化是成语最显著的两个特点。成语在表意上并非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有一个更深的意义。比如,“愚公移山”有着不怕困难、坚定不移、终究胜天的深远意义,而绝非词面所能表达出来的,这种意义具有整体性。成语又是一种定型的、凝固的语言结构,一般不许任意移换词序或增删其中的成分。比如,“望洋兴叹”中的“望洋”是连绵词(亦作“望羊”、“望阳”、“盳洋”),其义是“仰视的样子”。而今一些人把“洋”误作“海洋”,以致连带造出了“望钱兴叹”、“望衣兴叹”、“望楼兴叹”之类的“伪劣产品”。
  成语是一种经过选择、锤炼的极其精炼的语言形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不论叙事、状物、抒情、议论,使用得当,可以收到简洁生动的表达效果。《生命的意义》中有一处译文,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初译]不要因为常年累月毫无目的的消磨过去而后悔,不要因为卑劣的繁琐的过去而自愧。
  [改译]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改译后,由于运用“虚度年华”、“碌碌无为”两个成语,不仅使内容言简意赅,语势铿锵动人,在形式上还营造了一种对称美。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过加工提炼而约定俗成的,因而每个成语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运用成语,必须透彻了解其实际意义,如果不求甚解、望文生义,就往往用错。特别是那些含有典故或意含褒贬的成语,尤其要注意。还有些成语看上去比较接近,但它们的感情色彩不同,一定要区别清楚,否则就会犯褒贬不当的毛病。试比较:
  侃侃而谈 说话从容不迫。(褒义)
  夸夸其谈 说话浮夸不切实际。(贬义)
  无微不至 非常细心周到。(褒义)
  无所不至 所有的坏事都做尽了。(贬义)
  当然成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成语的内涵已在逐步改变,甚至大相径庭。活用或套用成语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而且促进了语言的发展。有些成语完全抛开了它的本义,从字面上开掘出新的含义,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内容。毛泽东在《〈农村调查〉序言》中写道:“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句中“不求甚解”是说学习工作不认真,浮光掠影。这个成语源于晋代陶潜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它本无贬意,是说读书不要拘泥于对一字一句的刻意推求,而在着重领会其主旨。有时在成语中加个标点符号,就顿使整个成语精神倍增、妙趣横生。据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一位外方人员在介绍他们的先进科技成果时,轻蔑地说:“总理阁下,其实说了您也不懂,用贵国的话就是‘对牛弹琴’吧。”周总理听后,不露声色地反讥道:“对,牛弹琴。”绝妙的回答,赋予成语截然不同的内容,其中深意便不言而喻了。对有些成语抽换一两个语素,就能巧妙地给其注入崭新的含义。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显露本领。有位学生对“班门弄斧”作了全新解释,在其习作《“班门弄斧”新解》结尾写道:我们不要以“班门弄斧”自卑,别人也不应以此唬人。面对古往今来的行家里手,我们应当勇于这样说:弄斧必到班门。
  活用成语是一种创造,但是我们反对随心所欲的文字更易,也不赞成哗众取宠的文字游戏。那种任意改动成语、杜撰生造成语的做法是不受欢迎的。比如,一些广告词引用成语不很恰当,有的甚至故意根据商品宣传的需要而滥用谐音,如“天尝(长)地酒(久)” [酒]、“爱不湿(释)手”[洗衣机]、“口蜜腹健(剑)”[营养液]、“随心所浴(欲)”[热水器]、“默默无蚊(闻)”[电子灭蚊器]、“骑(其)乐无穷”[摩托车]、“咳(刻)不容缓”[咳嗽药]、“鸡(机)不可失”[烧鸡店]、“一明(鸣)惊人”[眼睛治疗仪]、“快治(脍炙)人口”[四环素药]等,这种广告词极易导致人们对成语的误解,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
  
  江志刚,教师,现居江苏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