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高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作者:王锋杰




  根据临教体字(2005)209号文件通知,“新课标下的高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为省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该课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严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尤其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失误导致作文越学越难,学生无所适从的现状,研究编写适合本校学情、校情的序列化的作文教材,以期为我校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一个具有整体规划性质的范本,为真正希望提高作文成绩的同学提供一个训练的最佳蓝本,进而探索一条高中作文的训练途径,从而迅捷、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①能极大地拓展中学生写作的内容和题材范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②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摆脱平时作文的那种机械、被动状态,从而进入到一种自主探求和发现的境界,由此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其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②进一步推动学校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创新,突出学校课程特色,由此深化课程改革。
  ④进一步深化教师对新课程课堂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增强教师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对课程的整合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新。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拟开发的校本教材不只是教师个人知识的展示、也不是零散知识的拼凑。而应该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主体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具有启发性和时间性。来诱导主体探索能力的提高与创新;具有特色性和针对性,来促使主体个性发展的飞跃;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来实现人格,认知的发展和完善。
  (三)突出因材施教的原则。
  校本教材开发的目的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学得更多一些,使有特长的学生能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特长,为此,教材内容既要满足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爱好,又要寻找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与优势,要努力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作文训练要求。
  (四)挖掘课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同时,还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新课标中的这一段话,详细明确地阐释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及所辖范围。根据这一要领,我们在具体开发高中作文校本教材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l、巧借传播媒体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社会瞬息万变,不断更新,我们的教材也应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一起跳动,一起前进。据此,我们要巧借传播媒体,通过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渠道把握社会动向,顺应时代潮流,及时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添新鲜血液。
  2、走进各类场所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各种场面,走进各类场所,如果把这些场合变成一个个课堂,就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
  3、把握风土人情
  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人情等,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资源,我们应将我们的教学法内容迁至大自然中,从而充实学生的大脑,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五)依据《课标》确定教材内容。
  《课标》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我们应据此来创造性地编挑和及时更新我们的作文校本教材,以更好地适应本校学生的特点。
  
  三、课题训练系统构想
  
  于漪老师曾说:“作文做通盘的考虑,训练什么、怎样训练、要求是什么、如何循序渐进、如何环环相扣。学期处就应成竹在胸。”因此,改变作文教学零散、粗放,缺乏系统之现状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借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写作专题的安排,拟遵循“模仿——借鉴——创新”的递进式作文训练理念,按照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串联提高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化文体意识,审辩热点话题四个阶段的训练,将学生作文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具体而又明确地分解落实到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创新发展能力训练”。常规文体强化训练”、“热点话题创新训练”等各训练点中,在每个训练点下,分别安排训练目标、训练指导、训练设计、导练、佳作示例、点评、拓展训练等栏目,覆盖具体写作的全过程。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其中每个阶段预计训练十到十二周,每周确立一个训练重点。
  四、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2005年月10月——2005年12月设计问卷,制订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06年1月——12月编写作文系列化训练校本教材
  第三阶段:2007年1月——12月校本教材实践,撰写结题报告,向上级单位申报验收评估。
  
  王锋杰,教师,现居甘肃临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