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中学语文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

作者:姚书雅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学习主体,应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的主体去理解和尊重,平等地为他们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从学生在学校中度过的时间比例上来看,课堂教学的时间仍占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感受对学生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当然学生的学习除了课堂以外还有课外学习,在此,将学生学习分成三个阶段,即: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因此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相应地分为学生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学生课后反思性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的总体框架
  
  根据评价时间划分,可分为预习阶段、课堂阶段、课后阶段的评价;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客观评价四种类型。要将评价渗透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就有“表一”所列的十二种评价类型。虽然每个阶段又有四种主体评价,但由于各学习阶段的任务、方法、要求不同,往往只侧重于一种评价。
  在预习阶段,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自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及主旨、体会感情及主题等,以自学为主,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阶段。而且预习往往是学生独立完成,可运用多种工具和信息渠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体验了成功。所以这一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基本评价目标,指导、教会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阶段以教师评价、同学互评为主。因为教师能准确把握课程学习的目标、要求,通过认真组织课堂教学,集中学习语文课。同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注意力、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讨论情况等,可直观地了解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教师评价可在课堂上通过一个眼神、简短的表扬、一句鼓励、同学的掌声等形式表达出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课堂也可适当采用同学互评的方式,例如在小组讨论中同学的肯定,同学互改课堂练习等。四种评价主体相互交叉和渗透,在课堂上,学生也在他评的同时进行着自评,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我评价的准确性。
  课后阶段则以客观性评价为主。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到了锻炼,学习方法得以实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希望有客观评价。客观评价是通过测验、考试、作业等形式,检验学习成果,寻找学习中的不足,总结经验。为重点复习提供依据,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指导。课后评价以客观性评价为主,并不局限于这一种类型,例如:课外作业就可以同学之间讨论进行互评,有些甚至可以自评。
  
  二、学生学习评价指标
  
  根据学习方法、要求的不同,不同的评价阶段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
  (一)预习阶段评价指标
  预习阶段注重自学方法锻炼和初步情感体验,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料,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实现三大目标有重要的作用。从预习的过程和结果分析,学生预习是信息管理过程。通过学习课文,直观地学习了文中的字、词、句,并了解文章的内容,这是对课文直观信息的采集;再进一步,可体验文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蕴含的深层次含意,这是对课文内在信息的采集;而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收集、作者情况的了解,均有利于课文的学习,属外延信息的采集。通过对课文内外信息的采集,在大脑中思索,提出疑问、质疑、启发、见解等质疑信息,是对信息分析处理才能得到的结果,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可见预习是学生进行采集处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接受到创造的过程,评价预习的过程也就要体现这个特点,该选取什么评价指标就清楚了。
  在预习中也存在学习效率问题。虽然每个学生都完成了预习任务,但有的同学用时30分钟,有的用时1个小时,显然用时少的同学预习有成效。相对节省出来的时间可用于锻炼身体,交流,或者学习新的内容。在注重过程的评价中,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评价指标。预习阶段的评价指标可归纳为以下五个:
  (1)直观信息(字、词、大意)
  (2)内在信息(情感、含义)
  (3)外延信息(背景资料)
  (4)质疑信息(提问、不同见解)
  (5)过程信息(效率)
  为了使评价具可操作性,在这五个一级指标下,分别用若干二级指标评价达成其度。以直观信息指标为例,可从学生对“字、词、句,篇章结构,整体感知”三个方面的把握程度,评价自己对课文直观信息的掌握程度;对内在信息的掌握,则可从总结中心思想、体验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启发这几个方面考察;……这就形成了二级评价指标,详见表二。其中每个二级指标的达成度分为四级,分别用A、B、C、D来表示——A表示完全做到,B表示各项都基本做到,C表示做到一些,但还不够,D表示基本没做到。评价标准可参照《语文新课标》的阶段目标。文中其他表格中A、B、C、D的意义相同,以下不做另行说明。
  
  (二)课堂阶段评价指标
  课堂阶段学生评价的指标,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选择,三个目标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是完全割裂的。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同时遵循指标选择原则,一级指标有: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见表三。
  (1)情感态度
  主要用于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倾向、喜好、价值取向等,以及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感情。实践证明,学生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习的实效。以学习动机为例,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决定了他一心一意学习救国的良方;还有只为当官,为将来名声显赫而读书的,在学习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学习组织协调、处理关系的能力。再比如学习态度,采取认真的态度,就会紧跟老师的思路,注意每一个语言点,其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好;相反,如果盼望早点下课,敷衍了事,老师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学生的情感态度对课堂学习起促进作用,也可起反作用。
  (2)学习过程
  新课程要求关注学习过程。无论学生当前的知识能力水平怎样,通过适当的学习过程,都会有提高。因而要求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参加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课堂学习成果水到渠成。学生是否加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可从“自觉性(到课率)、积极性(发言率)、主动性(发问率)、纪律性(违纪率)”四个方面考察,见表三。
  
  (3)学习方法
  方法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很多同学在学习新课或复习语文时不知学习什么和怎么学习,这是过分关注语文成绩忽视学习过程带来的后果。例如,课堂上老师朗读课文、分析课文、提问、讲解暗含的意义等,所用到的方法都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朗读中有语调、情感的把握方法,课文分析中有分析归纳的方法,讲解、提问中有思考质疑的方法。课堂练习、讨论、问答等各个环节,都渗透着语文学习方法,老师示范、学生主动地不断地运用这些方法,最终才能把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在考察学生学习方法时,通过观察学生课堂练习、检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运用方法的能力,同时,其“实践性、灵活性、创造性”的表现,反映学生掌握方法的熟练程度。
  (4)学习效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