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文学教育研究”课题论证报告

作者:左晓光 黄建欣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被喻为人类最美好的创造。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都凝聚着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类精神。它总是在字里行间呼唤着人的思想情感,直指人性本身,以其丰富的诗意、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净化、深化和拓展。在人文主义之光的照耀之下,纯技术主义的语言训练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文学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大势所趋,备受各国母语教育的普遍推崇,比如从19世纪中叶开始,俄国便完善了文学教育体系,此后的苏联及新俄罗斯一直沿续这一传统;西班牙政府近年来斥巨资构筑国民阅读系统工程。
  中国文学教育的思想提出较早,禹帝时代即开始倡导教化天下,《诗三百》便是上古时期诗教的结晶。然而其发展的进程始终不尽如人意,即使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文学教育也一直没有很快得到真正的理解和实施。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文学教育长期缺乏统一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关专家、学者、教师对文学教育的观念尚存在分歧。张志公先生早在1984年就洞察到语文教学中“轻文学,重读写”的弊病,认为必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添加文学教育环节。但是叶圣陶、吕叔湘两位先生却始终侧重于将语言训练和读、写文章摆在中学语文教育的首位。1998年中学语文教学界就此展开大讨论,虽然有许多人主张把“文学是人学”的文学教育理念注入中学语文教育中,对已有的文学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强调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但文学教育依然缺乏实践的有力支撑。
  (二)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对语言知识急功近利的训练和传授也使原本生趣盎然的文学作品变得琐碎、枯燥。对文学作品理性、科学分析的成分多,感性、直觉体验的成分少,使文学成为死记硬背、条分缕析、应付考试的载体,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对这样的文学教育产生误解,丧失文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文学教育内容的文质分家是导致其萎靡不振的第三个原因。一套套概念化教条化的审美定义和术语、一堂堂逻辑缜密的文学常识的灌输,完全忽视了文学的审美要求。虽然也穿插了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但是这些作品完全是为了阐释理论服务,早被抽去了原有的灵性,除了让学生记住越来越多的条条框框外,没有丝毫深入的感受与领悟。这就导致学生对文学文本的自觉与激情逐渐消隐,取而代之的是用理性的思辨和专业的剖析来学文学。
  (四)我们的教师在文学教育中的迷失现象也负有很大的责任。教师始终都是文学教育的实施者、研发者,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在文学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可是在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学素养。一方面由于他们都是曾经被应试教育深深桎梏过的群体,大多难以消除自己身上目标狭隘和功利心重的消极烙印;另一方面错综复杂、物欲横流的社会早就消弥了他们对文学最纯净的心灵,对真善美最诚挚的追求。他们虽终日与文学为伴,却没有了原初的信仰,在纸上谈兵、振振有词的表象下隐藏的是一颗颗早被岁月风霜、世俗混沌侵蚀的心。
  因此,文学教育的优势缺乏有效的优化形式,弥漫在文学教育上空的阴霾始终挥散不去。
  
  二、实施文学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一颗诚挚的心总是可以保持个人不会被功名利禄、挫折羁绊的巨浪吞噬。心灵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价值的定位与发展。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为了掌握丰富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感悟社会人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能够对净化人的心灵,保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帮助。文学教育要把“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放在核心地位,以生动的形象教育人,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力争在实践中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和鉴赏能力为基础,激发思维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崇高情操,从而体现文学教育的真正意义,这种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永远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珍贵财富。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诗经》、《离骚》开始,到汉乐府民歌,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当代文学,杰出的文学家、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繁星般闪耀在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之中。从世界文学的角度上看,启蒙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争奇斗妍,佳作如林。它们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塑造了一系列个性丰满的典型形象,令人百读不厌。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等。对这些文学遗产予以批判地传承是中国文学教育无可替代的关键任务。
  (二)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它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审美、道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文学不只是语言的艺术,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还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社会阅历,是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思考的典范。文学教育能够借助这一特点将理性思维同感性思维协调一致,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在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思维方面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通过艺术语言和典型的形象来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物原型,需要读者充分调动审美细胞体在文学中寻找美,发现美,升华美,文学作品的主题、意象、情境乃至独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是培养艺术美的蓝本。学生在阅读作品时,或多或少都会对其中的人物命运和种种生活情景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共鸣,逐渐形成情感映射,从而增强对现实生活中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提升审美素养。第三,文学教育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情操。如读《硕鼠》,可以感受到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强烈的不满与勇敢的斗争精神;读《兵车行》,可以感受到诗人忧心社稷、体恤百姓的高尚情操等。
  (三)文学教育顺应了个体守护精神家园的需求,在人的精神启蒙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接受文学教育,进行审美阅读,使疲惫的心灵和压抑的精神获得全面的释放。对个人的发展注入了原动力,也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学教育的地位不可动摇。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学阅读,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学教育可以产生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文学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尽快落实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实施途径,使文学教育尽快走出困窘,用实践证明文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三、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充满了灵动情致和社会适应性的艺术品,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资源,文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正是文学作品,文学教育正是依靠文学作品的内涵与外延来作为教育的落脚点。然而,曾几何时,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性和工具性在教学过程中被刻意拔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美学内涵不得不退居次要位置,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也随之消减。在人文教育的呼唤下,我们开始意识到文学需要的不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而是文学教育。真正的文学教育内容必须着力于呵护个体对文学作品富于个性的体认和感悟,使其成功地将文学外在的艺术手法、审美形象以及矛盾冲突内化为自己的美学趣味和温润的情感。特别应当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