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鲁迅《药》中对咳嗽的描写

作者:李红娥




  鲁迅先生是短篇小说写作的高手,他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曾说:“我的取材,多采取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里所说的“疾苦”,并不是身体的疾苦,而是精神的疾苦。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求学,当初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然而,到日本之后的严酷现实,特别是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中,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的事件,粉碎了鲁迅的梦想,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在小说《药》里面,鲁迅多次写到华小栓的咳嗽,咳嗽本是身体的疾苦,但鲁迅先生却通过对咳嗽的描写,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揭示了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疾苦,小小的咳嗽声,包含了丰厚的意蕴。
  一、咳嗽声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药》讲述的是华老栓买革命者的鲜血染成的人血馒头给儿子华小栓治痨病而不愈的故事。如果一般人写,可能先要交代华小栓如何染病,病情如何变化,华老栓夫妇如何寻医求药等。鲁迅却不这样写,而是直接从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着笔,笔墨极为简省,为了不让读者感到突兀,小说开头两次写到了咳嗽声: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那屋子里面,正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这两次对咳嗽的描写,抓住“痨病”的典型外在表现特征,自然告诉了读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的缘由,为以后故事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吃过入血馒头后,华小栓的咳嗽没能得到控制,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文中几次描写了华小栓吃过人血馒头后“不住的咳嗽”,“拼命咳嗽”,这又为下文写华小栓的死和华大妈的上坟作好了铺垫,自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二、咳嗽声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小栓得了“痨病”,他的爹妈买人血馒头给他治病,本来就是愚昧的表现。我们再来看看小栓吃人血馒头时他爹妈的神情: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来”。“按着胸膛,又是一阵咳嗽”。
  这咳嗽声是对华老栓华大妈肥皂泡般的希望的吹灭,也是对他们愚昧无知的有力揭示。
  小说中还塑造了刽子手康大叔的形象和众茶客群象,作者同样巧妙地利用华小栓的咳嗽声廷出表现了康大叔的凶狠歹毒和众茶客的麻木不仁。
  “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吃下。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这是康大叔恬不知耻的吹嘘。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
  这是茶客之一的花白胡子低声下气的附和。
  然而,华小栓的病好了吗?
  康大叔提高喉咙只是嚷,却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拼命咳嗽。”
  这咳嗽声是对康大叔和众茶客的辛辣讽刺和无情嘲弄。
  康大叔用有形的手残暴杀害了革命先行者夏瑜,还要污蔑革命者,想在众人面前充当“英雄”。他又狠毒地榨取华老栓来之不易的钱财,并用无形的手残忍地杀害了无辜的华小栓。康大叔凶狠、残暴、虚伪的个性便在华小栓的咳嗽声中得到了充分的暴露。
  众茶客没有对康大叔的愤恨,没有对夏瑜的理解,没有对华小栓的同情。夏瑜的死,华小栓的咳嗽,只为他们茶余增添了些谈资,他们又是何等的麻木不仁。
  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构成作品价值的重要因素。鲁迅先生就是通过“咳嗽”这一细节的成功描写,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极大地丰富了作品意蕴,增加了作品价值。
  
  李红娥,教师,现居湖北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