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情感表达

作者:王元祥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单元说明指出:“演讲还讲究内容的鼓动性和表达方式的综合性,演讲者总是以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听众的情绪,并运用语言的力量和多种表达方式激发听众的共鸣——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样的修辞手法,看看它们是如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本单元第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经典的演讲词,同时又是一篇悼词。这篇课文评述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一生的科学发现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一生的革命活动,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作者通过对人物事迹的描述评价和对人物业绩的叙述评论,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寓情于事,寓情于理,使情感表达诚挚而含蓄。
  
  一、对人物事迹的描述评价
  
  这篇悼词没有像现在一般悼词那样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而在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评价马克思逝世对历史造成的影响和叙述马克思一生的重大革命活动时,通过对人物事迹的描述评价,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描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时间的具体准确交待,突出了这一时刻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影响。“停止思想了”的“思想”承“思想家”的“思想”而来,由名词转为动词,用拈连手法,突出了人物的特征,巧妙而委婉地说出马克思逝世的消息。不忍心直说“停止呼吸”或“逝世”,而说“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婉曲手法的运用,避免了强烈的刺激。破折号表示停顿,也表现出不忍、不愿而又不得不说出严酷事实的沉重心态。描述中表现出对马克思不幸辞世的遗憾、惋惜和沉痛的心情。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运用借代手法,用比较具体的视觉空间上的“空白”,代替比较抽象的历史时间上的“空缺”,形象地评述马克思逝世对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表现出马克思逝世给人们思想上和心理上带来的茫然。这是对马克思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评价,冷静的评价中饱含着深深的遗憾和无限的崇敬。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这是对马克思“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实际革命斗争的状态的描述。“生命要素”说明斗争对于马克思的重要意义,“满腔热情”表现他斗争的情感态度,“坚韧不拔”说明他斗争的意志力量,“卓有成效”写出他斗争的方法成果。精练简洁、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热情颂扬了马克思的革命斗争精神。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把政敌对他的“忌恨”和“诬蔑”、“驱逐”和“诽谤”“诅咒”比作“蛛丝”,形象地表现出马克思对缺乏正面战斗力量的政敌的蔑视;“轻轻拂去”形象地写出他对政敌的卑劣手段的“毫不在意”,表现出马克思对政敌的藐视和对胜利的自信。这一比喻的运用,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无所畏惧的战斗气概和无往不胜的战斗力量的敬佩之情。
  “……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可能有过许多敌人”和“未必有一个私敌”构成对比,说明马克思的敌人是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的敌人,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而不是他个人的敌人;他是为事业而战,为阶级而战,而不是为个人而战。这是对马克思在革命斗争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的描述评价。通过对比,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献身精神和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
  
  二、对人物业绩的叙述评论
  
  这篇课文在叙述马克思一生的科学发现和他创立的国际工人协会时,通过对他的科学发现和革命业绩的叙述评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第三段叙述马克思的第一大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粉碎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的梦呓,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进而对社会、宗教、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恩格斯把马克思的发现同达尔文的发现相提并论,进行比较,说明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同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对马克思这一发现的高度肯定,从而赞赏了马克思的聪明才智。
  第四段在叙述马克思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后作者评论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在黑暗中摸索”运用比喻,形象地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就此所做的一切研究的盲目、混乱和毫无效果;同时又与“豁然开朗”构成鲜明的对比,衬托突出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拨乱反正的独创价值。比喻和对比的运用,高度地赞颂了马克思的杰出才能。
  接下来第五段,在叙述马克思其他领域的发现的时候,作者写道:“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联系上文,说的是马克思,但其实也可以说是对于一般人,这就和马克思形成强烈的对比:马克思的发现不是这样的一个,也不是这样的两个,而是“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马克思主要是从事历史科学研究的,但是“甚至在数学领域”,对自然科学,他也有独到的发现。“能……该是很够了”,说明“有这样两个发现”是极不容易的,非常了不起的;“即使只能……也已经是幸福的了”,退一步,说明“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是很不容易的,很了不起的;“但是……”转折,与前面形成对比,同时在前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叙述马克思在其他领域的发现;“甚至……”递进,在叙述马克思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叙述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独到的发现”。“能……该是……。即使只能……也……。但是……甚至……都……”让步,转折,递进,多种句式的配合运用,以退为进,步步推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超凡的天才智慧的由衷的赞叹和敬佩。
  “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这是对马克思革命业绩的叙述评论。上文叙述马克思创办多种报刊,编写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显然,事实上他并不是没有别的建树。运用假设让步句式“即使……也……”,突出肯定了马克思创立国际工人协会这一伟大业绩,加之别的建树,创办多种报刊,编写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热情地赞美了马克思革命斗争活动的“卓有成效”。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为一篇演讲词和悼词,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这种情感不是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通过叙述和议论的间接抒情方式来表达的,同时,在叙述和议论中,又运用了婉曲、对比、比喻、比较、拈连、借代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锤炼,句式选择等多种修辞手段来增强表达效果:采用这种间接抒情方式。浓烈的情感与客观冷静的叙述和议论相互结合,彼此为用,互相生发,融为一体,使情感表现更为诚挚而含蓄,深切而动人。
  
  王元祥,贵州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