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课堂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

作者:海萍丽




  在语文课堂创设情境,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这是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所谓创设情境,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现代多媒体、声音、图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讨论等形式营造出的文本环境与氛围,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创设情景在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实效方面的作用。不少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实践证实,情景创设在其专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创设情景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起学习的激情,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接受语文知识。同时创设情景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方面、语文情商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肯定了学习兴趣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动力,由于语文教材的编选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需要,文本中表现的时间或地域的变化,即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往往教师预设的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兴趣点不一致,出现文本与学生学习兴趣的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充分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新课程的理念提倡,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让学生对文本的内涵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真正做到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就会使学生想探究、想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会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会是生动的、具有探究性的、学生喜欢的课堂。
  
  一、以文本环境为蓝本,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的语文教材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是远离学生生活背景的,教师能够善于以文本环境为蓝本,积极创设相应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探究学科知识,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在高中的教材中,有不少篇是近、当代名人名家写的回忆性文章。这些被语文界盛赞的优秀作品,因为时代、背景、学习对象的变化,往往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津津有味地大讲特讲,学生却打不起精神学习的尴尬状况。因此不少教师一方面照本宣纲,一方面苦于寻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甚至质疑编辑近当代大家的作品是否会对当今的中学生有价值。我认为假如教师备课时,既要深挖教材的内涵,又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注重将文本环境尽可能的再现,可能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借助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
  
  情感培养,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内容,语文学科注重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借用现代媒体,创设情感情境,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处于非常亢奋的学习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现代多媒体的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在高中语文必修课景物描写的单元教学要求中,提出了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哲理。希望教师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同时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涵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的感知,体会作家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三、联系文本旨意,创设冲突情境。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习过程中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有感而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创设冲突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假如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利用文本的旨意,将多元的观点摆在学生面前,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在冲突情境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和表达感受的欲望,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争论,得出积极的结论。学生具备这样的学习状态,不仅可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受到人性、人格的熏陶。
  教学的实践证实,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其中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的文本中获得知识与能力。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学情,结合学情创设生活情境、情感情境、冲突情境等,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起来,逐渐达到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
  
  海萍丽,教师,现居河南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