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新课标下的语文情感教学

作者:万常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我们知道:情感可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如快乐、欢喜、自豪等,它们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来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空间,如果缺少情感,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教师教得心烦,学生学得厌烦,从而出现僵硬的教学局面。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利用积极情感,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动力,让语文教学呈现春意盎然、生动活泼的新场面呢?
  
  第一、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向导。”叶老说:“老师如果有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觉得看书有味道,不仅乐于读课本,而且热切盼望多看其它的书,这就是老师启发的初步成功了。”这就强调了只要教师教法灵活多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心情愉快地学习。例如:我在教朱自清先生的《春》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师生的情感中得到美的感受,获取学习的兴趣,我先并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和分析研讨问题,而是首先播放一段描绘春天来临,大地复苏的音乐画面,让学生从直观上得到情境,然后对录音片中优美图景进行随心所欲的发言畅谈,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一下子融洽起来,学生有话可说,教师教得流畅。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课文的美,我还播放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学生边听边读,脑海浮现出文中的美景,通过寻找和分析,明白朱自清先生主要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充满情趣和美感。再要求学生结合录像片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在轻松的情感交流中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学习积极性也大大加强了。
  
  第二、情感也是思维启动的动力
  
  所谓“思维”与感觉、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层次性、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二年级学生上数学时,有个学习很困难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他拟题,费了很大的劲学生才理解题目,可是他又忘了题目中的已知数。但老师没有歧视他,并给他思考的一点成功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获得了胜利的快乐,这种情感又把学生引入了思考的圣境,渐渐地学生思维能力加强,数学成绩也提高了。例如:教师在讲授《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一文时,教师事先准备了一段《南京大屠杀》的史实资料片,通过血淋淋的画面展示以及颇具深情地解说,激起了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野蛮行为的强烈愤慨之情,有的学生眼含泪花,有的紧握拳头,心中的感情迸发出来。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日本侵华的行径进行批判,让学生倾吐心曲,学生自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由于这一教学设计富有浓厚的情感氛围,触发了学生的情思,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由乐思到善思,再由善思到更加乐思,形成了思维的良性循环。
  
  第三、情感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
  
  课堂教学是教师将人类积累的认识、思想、观念等精神产品转给学生的传递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介质是情感。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古今中外的文章,感悟文学艺术的魅力。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知识的局限和生活体验的缺乏,即使最优秀的文艺作品,学起来也淡然无味。如果教师能深刻领会作品思想精髓,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诱发学生的主观感受,使学生的感情与作品中的节奏起伏跳动,创造美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更深一层明确情理,这样学生学习便会有兴趣,并将积极健康的情感不断强化,不断升华。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通过设计运用教学手段,将“悲愤、感伤”的情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领悟:由于“我”的贪玩、调皮,丧失了许多学习机会,在祖国面临沦亡,即将失去学习母语的机会,自己的懊悔和反省,以及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反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火花。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强的篇目,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情感色彩十分强烈。因此,语文教师应以情感为桥梁,去沟通作者、教者、学者,形成一条和谐的、畅通的感情通道。
  总之,情感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课堂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其作用是不可忽视和低估的。因此,我们应在实际教学中加以积极运用,使之为教学服务。
  
  万常俊,教师,现居湖北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