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网络环境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刘世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于创造性思维是否发达。而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网络环境为引导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写作过程,帮助他们写出不同凡响的好作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图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以就教于同行。
  
  一、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作文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在些学生瞅着黑板上的作文题,双眉紧蹙,冥思苦想,仍然是笔下艰涩;有的学生略加思索,便文思泉涌,写起来洋洋洒洒。同班学生年龄相当,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相差无几,缘何面对同一道作文题却状态迥异呢?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学生平时缺乏必要的发散性思维训练,写作思路未能打开,以致满脑子都是“山重水复”。
  在教完《送行》后,我指导学生写作文《为……送行》。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一般都会仿照课文写“送行”的场面,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千篇一律,容易落俗套。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之前,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先将作文题目写在中间,并用圆圈圈住,圆圈周围设置了“家门口的送行”“乡村的小路送行”“车站的送行”“爸爸的送行”“妈妈的送行”“亲戚朋友的送行”等几个按钮。打开每一个按钮,分别有各部分的实况录像。在网络环境中上作文课时,老师通过网络播放课件,让学生触景生情,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实际情况在网上自主选择作文材料,确定写什么内容,然后进行写作。
  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了自己的作文后,可以通过网上访问欣赏同学的作文,或者帮助修改同学的作文。这样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可以开拓自己的作文思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作文教学,学生无论沿着哪条“路”想下去,都是“柳暗花明”,风光无限。
  
  二、在网络环境进行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生作文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不可缺少胚体的情节与环境,而要描绘具体的情境又有赖于丰富的想象。因此抓紧学生的想象力的训练尤为重要。
  1、进行扩展性想象训练。如指导《雨中的小英雄》(一位少年搀扶倒在雨中的盲人)情境作文时,我首先通过网络连续播放故事《雨中的小英雄》间断的画面,指导学生分图观察,从“有限想象无限”:
  ⑴从有限的动画中想象看不见的动态,如小英雄“看见”盲人摔倒等;
  ⑵从外表想象内心,如从盲人的面部表情想象她内心对小英雄的感谢之情;
  ⑶从动作想象语言,如小英雄和盲人在雨中的对话,周围的人们对小英雄的称赞;
  ⑷从平面的无声处想象立体音响,如风雨声、脚步声、汽车喇叭声等;
  ⑸从下面展示的部分情节想象前因后果,如盲人因看不见路,再加上狂风呼啸、雨水倾盆而摔倒;
  ⑹从特写式画面想象全景式的故事,如小英雄发现、搀扶、护送盲人回家的全过程。
  在网络环境中,经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对以上情境有所感知,再加上平时的表象积累,就能入情入境。如果观察不够,学生还可以反复观察。这样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然后教师对故事进行整体展播,让学生完整地说出故事的内容。最后把这个故事输入计算机,并在网上互评互改。
  2、进行组合性想象训练。如在网络上给学生播放一个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展示了一位学生经历的不同境遇:
  ⑴在全市优秀学生干部表彰会上,她戴上了大红花;
  ⑵在全校体育达标运动会上,她掷垒球、仰卧起坐、跳远都不及格;
  ⑶放学后,她背着书包独自一人在校园散步。
  此项训练旨在让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分散的零碎的印象(材料)加以归纳,进行思维加工,并逐步组合集中,形成完整的新形象。以上三种不同情境中的人物描写,从不同侧面表现出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真实的写作素材。学生凭借这些素材就能描写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而不再是一点缺点也没有的完人。
  
  三、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堂作文课上,我在黑板上板书了“答”“记者”“问”三栏,后面的空白留给学生填写,要学生依次解决“什么人问”“怎样问”“什么人答”“怎样答”“身为记者应注意什么”等问题。
  以前的常规教学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我只让学生编一份《答记者问》就完事,学生只好胡编滥造。这节课,我一改过去常规教学的程序,组织全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戴上耳机进行现场模拟采访。我先把学生分成很多个组,每两人一组,其中一人扮记者,一人扮被采访者,角色也可互换。教师提前在网上建立了“作文库”。作文库里装有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材料。学生在网上的“作文库”里自主查询资料,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采访内容,并要求学生边采访边在计算机上把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如果一组采访结束,还可以向老师申请采访其他同学或老师。大家你问我答,我问你答,提的问题五花八门,严肃的问题、幽默风趣的问题、兴趣爱好、职业选择、国家大事、师生关系等等问题……精彩的答问令我激动不已!师生关系平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收获实在不小!
  最后,我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把“采访”时作的“记录”进行整理,并通过网上访问欣赏其他同学的“采访”。结果每个同学都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一篇篇好作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
  
  刘世伟,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