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过程化写作范式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作者:徐君善




  一、关于过程理论
  
  写作范式理论在我国通常被用于外语写作教学。“结果法”和“过程法”是两种经常被使用的教学方法。“结果法”将重点放在最终的成品上。“过程法”则认为,写作是一个循环式的心理认知过程、思维创作过程和社会交互过程。我国中学作文教学,也曾经涌现出诸如“模仿--创造”训练、“作文三级训练”、“语言--思维训练”等作文教学实验,但大多强调文本的形式规范,而过程写作法不是注重写作活动的最终成品,而是强调文本产生的方式。所以我认为,过程理论对我国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它以充满情趣的过程取代过于功利性的目标,它不仅可以缓解学生习作过程中的焦虑感,而且有利于增加学生习作的兴趣点,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度,从而在作文教学中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二、作文评价机制对学生写作价值观的影响
  
  面对学生写作,我们要的是以呼应读者审美理想为核心的“读者中心文本”,还是表现自我认知、抒写自己内心世界的“自我中心文本”,抑或是为评价者服务的“评价者中心文本”。“评价者中心文本”是笔者生造的概念,但我认为更适合于写作教学现状。学生写作文的目的在课堂上是要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考试中希望能得高分。
  评价机制对写作价值取向的控制使教学中更注重成文的规范、结构的规整,更强调成品。不少人提出过要加强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要以人为本,要从自身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出发写作。然而这些主体性写作理论都敌不过一把尺子——考试。应该教育使学生的写作理想被扼杀,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志被一点点模式化,样板化。更加强调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人格精神。于漪老师在《期待语文教学的美景》中说:“教学已蜕变成一种交易,试图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分数。”这使得不少中学生作文大话套话泛滥,假话空话盛行,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在作文中失去了表达的自由。
  
  三、“过程化”写作对中学作文教学的意义
  
  过程化写作范式强调写作过程中社会性学习的作用,强调社会语境对于写作能力发展的重要影响,更多地指向写作过程而不是成品。写作被认为是参与社会活动的直接表现,这就促进了人品和文品的整合。这启发我们的作文指导不能过度强调成品,而应该让学生走进社会,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丰富的生活、真实的阅历可以减低写作过程中的焦虑感。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社会性活动需要生活体验,所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是写作训练的前提。
  为了证实社会性活动对写作的帮助,我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学陶”实践活动,即组织学生走进乡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并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加强体验的自觉性。一周后,我安排了一次作文课,这堂作文课的良好效果可谓空前。学生对作文没有了恐惧,对写作的焦虑感明显降低。评阅时,让我真正体会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带来的无穷的力量。但也有例外,有些同学的作文并没有太大的改观,那么,为什么有了生活还会感觉“无米下炊”呢?毛荣富在《说“体验”》中说:“原来,对于写作来讲,所谓生活就不应是表面意义的客观事物和生存活动,而是和心灵产生过碰撞交流后产生了独特的体验并成为心灵一部分的那些现象和事件。”事物原本是存在的,学生的心灵却不能与之擦出火花,这是原因所在。由此我想,作文教学的任务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走进生活,加强对学生体验和感知生活能力的培养也是作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方面。
  过程化写作有助于把学生从“伪作文”的歧途上拉回来。许多作文以迎合社会主流思潮,或迎合家长、迎合考官、迎合老师的评价标准为创作导向。从而出现了“人文分离,主体异位”,很多学生编造虚假情感,虚拟人生体验,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却视而不见。过程化写作范式强调参与社会,融入生活,这首先让学生有情可抒,有事可写,对生活有鲜活的真实体验。剩下的就是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把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正如张耒在《东山词序》中说的一样:“文章之于人有满心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加工,不待雕琢而丽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性情之至道也。”
  作文的过程是一个人格提升的过程,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又通过写作将自己朦胧模糊的思想、情感、体验明晰化,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这是个互动互补的过程,让学生从作文中实现人格的飞跃和人性的完善。这才是以人品带动文品,又使自己的人格在作文中得以提升的“真”作文。
  
  徐君善,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