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作者:韩玉荣




  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作文教学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动活动。在这一点上处于承前启后发展关键时期的初中作文教学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人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强调自我,喜好表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中,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充满了新奇的思想。其语言的表达、关注的焦点、行为的方式,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有许多“情绪”需要向社会、向他人宣泄、表达。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以发挥、创造、发泄、表达的机会。如每学年学校举行的“中学生秋季运动会”,规模大、观众多,需要大量即兴广播稿,以震声威。广大学生既从心里佩服“学校运动健儿勇夺冠军”的英雄行为,又有写成文稿弘扬“夺冠”精神并能在广播里播诵的强烈欲望。对此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支持、点拨,帮助他们踊跃撰稿,投递到播音处。这一举措,既锻炼了学生实地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书面表达能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主人”地位显现了,教与学也就协调一体了。同样,为突出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可经常组织“升旗仪式感受记”、“诗歌朗诵评优”、“优秀作品赏析”、“报刊剪辑”、“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墙报”、“每周新闻评论”、“实话实说”、“美文赏析”等活动,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出六则“新闻评点”,每周完成两篇“美文赏析”,发现好的“文章”或鉴赏文字在课上介绍并给予表扬,课后大家互相传阅,或复印好贴上“墙报”供大家阅读欣赏。学生对这些活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努力收集对写作有帮助的文字,并进行深入理解,作出简要评析。他们还根据文章的内容分门别类地配以五彩缤纷的封面和生动活泼的插图,令人爱不释手。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换来的是学语文、爱生活、爱作文、爱文学的浓厚学习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消除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了,教师指导也有的放矢,得心应手了。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脱离学生实际,在作文教学中以教师的观念去规范学生,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欲速而不达。突出学生的主人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搞好初中作文教学的首要条件。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做“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现代化教学,教师必须力争登上时代和科学的制高点,才能有所作为,有大作为。正如常言所说:“打铁先得本身硬。”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树立高尚的师德、文德,掌握过硬的业务功底,扎扎实实地工作,从而强化自身、优化自己,最后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得过多,面面俱到,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讲得太少,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又起不到点拨的作用。比如作文前的指导,要变教师讲为学生观察或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加入,增强兴趣,活跃思维,以期达到从容成文之效果。例如: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五篇文章《一起长大的玩具》《捅马蜂窝》《海鸥乔那坦》《只要翻过那座山》、《望天树》,就可设计多个供学生探讨和交流的问题:童年时代对玩具的情感;小时做过的对他人伤害的事情;成长中的孤独;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构建单元阅读材料与写作素材紧密相连的意识。而七年级第一单元《成长的足迹》,第二单元《情感的涟漪》,第三单元《光荣与梦想》等,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作文。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先说后写”的方法,每次讨论的时间虽短,效果却是事半功倍,有助于学生养成作文前认真思考的习惯。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作文基础,讨论的过程既是围绕审题、立意、选材、谋篇等交流方法、各抒己见的过程,更是集思广益、激发作文表达欲望的过程。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作文的目的,获得了许多可写的材料,受到了“谋篇”方法的启发,作文变得不再是难事了,学生肯定会“有话写”,“乐于写”。这样的“主导”就真为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了。
  
  韩玉荣,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