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深入文本和走出文本

作者:符仕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它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习的主体深入文本,在文本里体验和理解知识,最后,跳出文本,对文本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那么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呢?
  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的讲解就应更精、更恰到好处。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用自身的文学素养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阅读的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作者少年时能揣摩到这文章极好,是因为老师读书的神态和动作的影响。老师表情朗读的神采飞扬,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旁征博引,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信口道来,对军事、体育、卫生百科的侃侃而谈,使学生对老师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虽然,现在提倡淡化文体,但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它还是有规律、有方法可循的。阅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分析说明方法,理解事物的特征,领会作品中的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欣赏文学作品,要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要指导学生积累、感悟;阅读议论文,要指导学生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理解论证方法……教给学生这些方法后,还应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深入文本,从而获得知识,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文学欣赏和接触各种文本的机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河水来。”学生课堂接触的范文远远不够,要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还要靠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学生可以针对一篇文章横向、纵向比较阅读,也可通过多媒体获取到最新的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让学习的主体深入文本,了解文本中的知识、获得信息,那只能是作书的奴隶。只有从文本中走出来,摆脱书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一、要善于从文本中发现。学习的主休在文本中徜徉,见到或摸索到了原来不曾有的知识、问题、规律、原则等,这就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分析人物言行,要对人格魅力发现。《桃花源记》一文中的渔人,在村内受到热情款待,临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学习的主体认真咀嚼文字,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分析,认识到这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为什么这样效忠刘氏父子,原来是感恩图报!
  揣摩文章的写法要对语言表达发现。一篇美文,学生通过咀嚼,从中发现文章的写作技巧,词语的运用,句式的选择等方面的优点,应对写作或口语交际有所帮助提高。如《不朽的失眠》一文中词语新颖独到的运用;《背影》一文中语言朴实中见真情;星新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奇妙的构思;《孔乙己》一文在不动声色的记叙中蕴藏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联系文本要对写作灵感有所发现。遇到一个作文题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从课文中得到启示,产生灵感。如以“感动”为话题作文,可想到《愚公移山》、《唐雎不辱使命》等;以“父亲”为题可想到《台阶》、《背影》等;学生可以从中吸取选材构思的方法。
  二、要鼓励学生有独特、新颖的见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哪怕见解有失偏颇,也应充分肯定学生见解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学生就能在文本中发现新觉、新疑等,也使学生思维敏锐,眼界开阔。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教小伙计“回”字有四种写法。一般认为这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但有学生提出:这表现了孔乙己对知识探究的彻底性,在学术研究中,应学习这种精神。教学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要实现读和语言的实际运用相结合。我们常说作文要写得好,除了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外,还应多读多写。学生在文本中,获得的知识,积淀下来,厚积薄发,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阅读文本后,学生可仿写全文或语句、语段,可根据自我的发现和理解对文章进行改写、续写,可吸收文本的精华,进行再创造。
  在口语交际中,学生阅读量大了,也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表达的时候,也能做到语言精练,表达准确。如引用古诗文名句或名人名言,或现当代大家优美语句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
  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活动中,用自己深厚的语文功底和声情并茂的对文本的释放,感染学生,教给学生深入文本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激情,这样学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文本成为一种自觉意识。通过阅读--发现--创新--运用的途径,学生既深入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获得了知识,熏陶了情感,铸造了人格,提高了修养。到那时,会真正感到:心灵因阅读而明亮、充实。
  
  符仕江,教师,现居四川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