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握好朗读的钥匙

作者:韩小聪




  朗读是一门艺术,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能很好的朗读无疑是握住了一把开启文学之门的钥匙。
  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扫除障碍,深入理解。
  
  学生在读到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有个别生字词或读不准音节,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熟读课文时,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学生最自然的最原始的朗读,所以,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学会倾听,对一些不好读的句子和生字词做重点指导。如《安塞腰鼓》有这么一句“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学生刚读时很难判断在哪停顿,特别是“角角”是连读呢还是分开,很多学生都读错了。其实只要深入理解或再读这个句子,学生就不难找到停顿的地方了。
  
  二、创设情境,角色体验。
  
  教材中有些文章本身就有诗情画意,有些文章“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不妨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音乐、录像、图片等,或者是让学生回忆过去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提前进入角色。如果教师能将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重新体会到那种感情:或是喜悦和兴奋,或是悲伤和凄凉等。然后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如在朗读《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学生起初感受不出课文的情感。我适时地找到了有关陕北腰鼓舞的视频给学生欣赏。他们从视频上看到广漠的黄土高原,壮阔的腰鼓舞场面,隆隆的腰鼓声不绝于耳。学生一下子便感受到了那种粗犷豪爽的性格、雄浑激昂的腰鼓舞,从而品味了这种文化底蕴。读起这篇文章,学生的情感特别丰富,特别有激情,仿佛他们就是那些打腰鼓的茂腾腾的后生,从而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抓住关键,把握声音。
  
  很多文章只要你把握了句中关键词,通过理解词意,就能掌握其中的情感,用声音的变化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如在指导《黄河颂》这一课朗读时,我们可抓住文中的一些动词,如“望、奔、掀、劈”,要求学生读好。“望”字在读时声音要适当的拖长,为什么呢?我们可指导学生找出文中诗人所站的位置,原来诗人是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的。声音拖长,体现了诗人站得高看得远。那么“奔”呢?“奔”字要读得快点,因为“奔”字体现了黄河流速非常快,一泻千里,用声音表示就是要快点,能表现出黄河的气势。“掀”字朗读时声音则要提高点,因为黄河掀起的是万丈狂澜,水势浩大。同样,“劈”字在读时要读得干脆有力,因为“劈”字体现了黄河的力度之大。
  
  四、配乐朗读,营造氛围。
  
  有时一篇文章,特别是篇幅长点的,干巴巴地读,实在是没味道。而今我们的学生个个都喜欢音乐,教师不如就投其所好,用音乐来伴随他们朗读。这时教师最好能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优美的旋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营造了朗读的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但一定要注意配乐的用法,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响起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基调,使音乐和学生的朗读达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新教材中有很多适合朗读的作品,例如《在山的那边》、《理想》、《海燕》等。在《背影》教学中,我通过配乐朗读,让哀婉的二胡声与同学们低沉的读书声交融在一起,使同学们自觉进入作品情境,感受那份朴素真挚的父爱。在教《黄河颂》时,我就用《黄河颂》本身的乐曲当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其伴随下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注意的是,在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渲染,不仅能诱发朗读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美感。
  
  五、悟读欣赏,契合作者。
  
  悟读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深篇布局、精妙之处。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芦花荡》一课,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位“老头子”痛打鬼子,讨还血债的传奇故事,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说明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配乐朗诵课文的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探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例如第一节描写了苇塘的环境,景色美丽,读的时候就要指导学生用缓慢、轻柔的语气读。学生边读边想象苇塘那迷人的景色,心中便产生和作者一样的充满对苇塘的爱。课文后面写到老人艺高胆大,用计谋痛打鬼子的英雄行为时,读的时候应简短有力、充满豪情。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便能深刻体会到老人的自尊自信,智勇双全的崇高品质。同样,《安塞腰鼓》这课,随着学生对文本的层层悟解,就渐渐地走进作者的心,与作者一起赞美那壮美、粗犷、豪放的生命力量。从而让情感流露在朗读之中。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在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特点分类指导朗读,达到感悟语言,熏陶语言,启迪思想的共同目的。“学有法,教无定法。”愿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朗读这一领域里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使我们的学生握好“朗读”这把钥匙,尽情地畅游于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中!
  
  韩子聪,教师,现居浙江苍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