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文言文课下注释教学四字诀

作者:王瑞山




  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文与言之争。不管怎样讲,字词句的正确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现在没有古人的语言环境,“熟”如何把握,“晓”的程度如何控制,学生能否把“晓”(自己的理解)规范、清楚地表达出来,都离不开语言知识的讲授。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既可以科学高效地讲授语言知识,又避免让学生产生枯坐听书、索然无味的感觉,是我们一线老师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其中有一点体会就是用好课下注释,做好积、析、补、改四个方面的工作。
  (1)积,就是积累,明确告诉学生课下注释中哪些知识点应该记住。凡注释涉及到的都是重要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一定要让学生透彻理解和准确记忆,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过秦论》这一课为例。关于贾谊的介绍,连衡和合纵的策略,战国四君子,陶朱和猗顿,九州,七庙,这些知识,是在读文言文甚至在写作中都要经常用到的,必须透彻理解。“拱手,两手相合,形容毫不费力。”“爱,”“吝惜。”“致,”“招纳。”还有叩、逡巡、弊、烈、振、隳、践、作难等,这些词在阅读中经常用到,释义简而明,又易于记忆,要提醒学生记准。在“记”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进行整理。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虚词用法,实词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这些知识每课一整理,每单元一梳理,知识点清晰,例子典型,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2)析,就是分析,有些注释涉及典型语法知识,解释精当。这时,就可以结合注释,对文言文语法知识进行细致分析。还以《过秦论》这一课为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注释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这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要补出来,并加括号标明;(2)此句运用赋的铺陈手法,四个短语意思相同,极力铺排,渲染气氛,翻译时应该合并处理。“外连衡而斗诸侯”,注释为:“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斗争。”极为精当。提示学生注意:(1)外,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外;(2)连衡,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连衡的策略;(3)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约从离衡:相约为合纵,离散秦国的连衡策略。离,使……离散。”注释清晰到位,又符合语句翻译中字字落实的原则。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规范地翻译词句,一要有“据”可依,二要和语境吻合。在分析中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文意,清晰地学习语法,逐步学会规范地翻译词句,切实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补,就是补充,把注释补充得更严密,更完整。还以《过秦论》这一课为例。“弱秦,削弱秦国。”意思正确,但对“弱”字的用法还需讲明: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却,击退。”也应补充为:却,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击退。这样,学生会对使动用法逐渐形成正确的语感。还有对“抗”的注释。“抗,高,强。”放到语境中可以讲通,但在查古汉语字典时可以发现,“抗”还有“匹敌”之意,把这个义项补充进来,该句就可译为:“那迁谪戍边的士卒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这样,对“抗”的词义就有了全面的理解,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序八州而朝同列: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序,引,招致。”理解起来很清楚,但是,学生在常用的古汉语字典里查不到“序”字的这个义项。查阅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上编),在《过秦论(上)》的注释中说:“招,《贾子》作‘序’,俞樾说,序是给他们排列次序。”而在选文“题解”中说:“篇中文字,《史记》《汉书》和贾谊《新书》《文选》所载多有不同,这里是依《秦始皇本记》(宋黄善夫本《史记》)为底本。”这样就清楚了。“序八州”出自贾谊《新书》,而“招八州”是出自《史记》,但是课文注释却简单地把“序”当“招”来讲。因此,可以把课文注释补充为:序,动词,排次序,这里有统制的意思;一作“招”,引,招致。”补,就是让学生对注释涉及的词句理解更全面,更准确,并养成实事求是的治学习惯。
  (4)改,就是改正,注释中不规范的地方,要改正过来。仍以《过秦论》这一课为例。“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根据语文教学实际,可以明确地表述为:过,过失,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制其弊:(乘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意思可以理解,但是注解和原文语言结构不一致。制其弊,省略句,应为“制(之)(因)其弊”,即“(因)其弊制(之)”,译为“(乘)他们困乏制服(他们)。”“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这里四个名词,每个名词都是活用的。这种现象比较特殊,应明确讲出:瓮,绳,用作状语,用瓮,用草绳;牖,枢,用作动词,作窗户,系门枢。同时,注解中的“以……作”,易让学生造产生意动用法的错觉,所以,翻译时不说“以”而改说“用”。“赢粮而景从:(许多人)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这条注释有多处需要明确地讲给学生:一是省略句,二是“而”的用法,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赢粮,作状语,译为担着干粮;三是“景”,通“影”,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影子一样。其中第三点很重要,上文就有“云集响应”,《鸿门宴》中还有“翼蔽沛公”,所以,应明确地译为“像影子一样”,把注释中的“随形”删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翻译习惯。
  
  王瑞山,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北巨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