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诗歌意境鉴赏的技巧

作者:韩维红




  诗歌,作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不仅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继承,而且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怎样鉴赏诗歌呢?鉴赏诗歌要抓住诗歌的意境,着重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用联想与想象,品味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可心认为联想是思维的初级阶段,想象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借助诗歌的意象,能积极的拓展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联想与想象获得巨大的飞跃。诗人岑参在《白雪送武判官归京》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盛开多来写塞北的雪来得急、来得猛,既确切、鲜明,又形象、生动,从而使该诗句成为千古写雪的名句。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剌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牲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这种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紧扣意象,把握底蕴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从意象分析入手,唤起贮存于读者头脑中的事物表象,再造想象,进入诗歌营构艺术空间,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就能更好更精确把握诗歌的底蕴,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譬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邮票”,借“邮票”这一意象,把小时候思念母亲的感情具体化;长大后,乡愁是“船票”,借“船票”这意象,把爱恋新娘的这种感情明晰化;后来,乡愁成了“坟墓”,抒发了诗人对母亲真挚热爱的思想感情,表达母子诀别;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借意象把一腔的思乡之情升华为普遍的家园之思。凭借意象,使诗人在各个阶段的思想感情具体、客观地表达了出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三、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
  
  在诗歌鉴赏中如能充分地把握住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则能有助于进入诗歌的意境。“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围炉诗话》,这个人便是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所谓“风格就是人”。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这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咏梅》词和陆游的《咏梅》的词的比较中深入地认识这一点。毛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毛词中,借梅作喻,树立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英雄形象,创造出了时代先驱者的崇高意境,而在陆词中,虽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但只是封建士大夫作个人奋斗,受侮后的哀怨牢骚,顾影自怜,流露着伤感,表现出脆弱。同是咏梅,为什么创造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意境?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所站的立场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结果诗篇的意境也便不同。
  
  韩维红,女,教师,现居河南宝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