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如何实施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作者:刘艳春




  一、要有探究的欲望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探究是一种需要,探究欲实际上就是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生就有一种新奇感,遇到眼前的问题,就想弄个明白。
  
  二、探究要有问题空间
  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要多大。问题从哪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一方面是学生提出。教师要想设计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的问题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
  从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的把它称为是“跳一跳,摘桃子”。这个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来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够不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有探究价值的,太难或太易都没有探究价值。
  从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的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从问题涉及的内容看,我们把问题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是“是不是”、“对不对”;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类问题最根本的特点是答案不惟一。
  
  三、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教师对时间如何分配,直接反映这个教师的教学观。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由支配时间,其实就是这种自由学习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四、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的空间
  儿童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构主义把协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从理论上说儿童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儿童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的课堂是“一言堂”、“满堂灌”,还有什么探究可言。
  
  刘艳春,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