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作者:姜德阳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情操高雅!新课标实施以来,更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现在课内使用的语文课本,所提供的阅读量和要求的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量涉猎课外语文知识,广阅读,多写作,而在语文学习中,尤其是课外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避免走入哪些误区,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拓展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呢?
  我们都知道,想要提高语文素养,首先应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广博学识,多积累夯实语文基础。俗话说:“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细流,广博的知识在于日积月累。”广泛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应有选择性阅读,我们不应瞎子摸象,横冲直撞,什么书都看,而应做到有选择性的阅读,阅读大量的好书。衡量好书的标准就是要有思想,有内涵,有深度,世界名著、古代经典是好书中的好书。现在,有些同学不去读好书,而是去读那些所谓在社会上很“火”的书籍,也就是那些流行的“快餐文化”,这些书都是社会上一些无聊作家写出来哗众取宠的,没有任何阅读价值,或者是读一些使人积极低级庸俗,意志消沉,甚至对我们中学生来讲是不健康的书。这样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再次,我们在阅读好书的基础上,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文章的表面,而应深入文章,慢慢品味,细心揣摩,多想一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这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和思考是紧密联系着的。如果做到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深入地思考,课外阅读就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还会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读与思要结合之外,还要学会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读完文章写读后感或写读书笔记,对领悟文章主旨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你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说不定有时你还会闪出智慧的火花,能顿悟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读书做笔记,真可谓有百益而无一害。
  这便又联系到了写作,其实写作与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讲是相通的。只不过阅读是你在欣赏别人的文章,而写作是要让别人欣赏你的文章,这也从另一方面阐明了写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广阅读,相对应的,就一定要多写作,前面提到过,课本上对我们要求的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大量的进行练笔,而且一定要放开手脚,打开心扉,要真正做到“以我笔,写我心”,这样既可以练习写作水平,又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把一切喜爱的、厌恶的事情都写出来,这样的练笔,就算作为一种缓解压力的工具,也未尝不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不可趋于形式化,更不能一味地进行模仿。我们中学生,应该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精神,汲取别人写作时如何布局谋篇等,在练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融入自己的个性特色,这正如初学写字,先临摹后背帖,最后推陈出新,写出富有个性的风格,这时才叫书法艺术。
  下面,就是关于修改文章的问题。写文章需要感觉,需要酝酿,然后下笔,最后一气呵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好文章就不进行修改,因为再好的作家也会有用词不恰当的时候,更何况我们中学生?宋代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也是经过反复修改的,尤其是首句“环滁皆山也”,这一劈头而起的一句,足以惊呆那些习惯于按照陈套来写文章的人们。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写《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时,也是经过了很多遍的修改。这些例子充分表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它是写好一篇好文章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写作,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讲,应该是静下心来慢慢做的事情,即使一两次做不好也不必着急,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阅读作为写作题材的来源,可以消除“无话可说”以至说假话、大话、空话,有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从阅读中还可以学到写作技法,培养、形成语感,汲取精神营养,陶冶思想感情等等。从而达到输出自己的智慧,创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目的。但这些效果的取得,大多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欲速则不达。
  我想,只要我们用心,每个人都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姜德阳,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