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课不能少了读书声

作者:孙孝武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们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按照语文学科本身内在的教学规律来进行,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其结果,是很多人母语不能过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究其原因,不重视读书当为首要。
  我听过不少老师的语文课,课堂上的书声实在少得可怜。比如,一位老师教古代诗歌,一上课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之后就是进行分析讲解。再比如,一位老师教一篇现代小说,本来需要约10分钟的读书时间,她只给了3分钟,就提了4个问题让学生回答。还比如,一位老师教一篇很经典上口的文言文,一堂课就是给学生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几堂课下来,听不到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诵读,感受不到对重点段落和句子的研读,我所期待的声情并茂的书声并没有出现;课堂上只是教师“津津有味”的讲,学生稀里糊涂的听和记。课下和老师们交换意见时,多数老师都说课文已让学生在课下预习了,课上需要讲的内容多,时间不允许。可我想的是学生预没预习、预习的效果又怎样,你知道吗?教学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本应该少讲或不讲的内容为什么要说那么多呢?再说,这能成为课上教师与学生不要读书的理由吗?
  教育的终身化与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意味着21世纪是读书的世纪。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读书。”“读”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的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所谓阅读总得读,“阅读是学习之本,是立教之根,是生存之道。”(1)是财富,也是生产力,更是语文教育的中心。学语文“重在语文实践和训练,而‘读’又是最基本的实践,最有效的训练”。(2)更是“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3)一句话,是语文教学的支柱。它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精华所在。众所周知,课本是学生的依托,课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靠读,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靠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靠读,有些文章的妙处难以分析讲解,只能靠反复的诵读吟咏,才能悠然有所意会,才能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能升华自己的精神品格,才能感受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这个角度上说,语文教学中,“读”比“讲”更重要。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在教诗体小说《荷花淀》一文时,把让学生读书摆在了首位,几个读书环节至今令人难忘。一上课,他没有介绍作者和背景,而是把参考书上给课文拟的三个小标题(夫妻话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告诉了学生,然后提了一个问题:这三个小标题拟得好吗?需要修改吗?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告诉我。这一读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还将三个小标题中的“夫妻话别”改为“与夫话别”,保持了前后情节主语的一致,突出了小说主人公的地位,为下面的进一步阅读打好了基础。接着,他又让学生跳读课文找水生嫂的名字,学生读完了相关段落只找到了不能作为名字的“女人”,感到茫然。洪老师却边解释边问道:“没找到就对了,我也找不到。可水生嫂连名字都没有这说明什么呢?”学生们回答,洪老师总结:“对,普通(主人公的特点之一)。可这样一群普普通通的妇女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和经历,以致使她们最后成为了抗日战士呢?请同学们找出写得最好的段落读给我听”。学生们找出来后,对开头以景物描写为主的3段文字,他(指名或齐读)反复让学生读了好几遍,然后提问:“这几段文字语言优美、生动,所写景色秀丽、迷人,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回答踊跃。大好河山不容侵略,誓死捍卫美好生活,这正是白洋淀妇女成为抗日战士的基石。到这里,文章的主题和主人公的性格已得到初步揭示。接着他又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水生嫂与水生的对话,甚至连一个标点的含义也不放过,使得白洋淀妇女在那种特殊环境下的敏感、贤惠而又深明大义的性格跃然纸上。洪老师就是这样不断的变换方式让学生读课文,一环紧扣一环,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锤炼语言,分析人物,把握主题。真是妙哉!高哉!这样的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的效率岂能不高?
  可是,时下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师生普遍忽视读书,教师们庖丁解牛似的肢解课文内容,从字词句到语修逻,条条块块,方方面面,皮毛骨肉,随意切割鲜活的语言文字材料,课文读不懂,文思理不清,使语文教学成了图解知识的范本。这样,本来情文并茂滋味俱佳的文章,被弄得支离破碎,本应是书生朗朗的教室也变得沉闷窒息,天真活泼的学生也只能在这些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中苦度光阴,情趣乐趣荡然无存。这样的教学误区,实在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在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是根本没有的。因为“那种条分缕析的所谓“科学化”的讲解并不适合我们汉语言的实际,汉语的传统教学法是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并不应该完全遗弃传统教育,而应对传统教育加以继承和发展。所以,实际教学中,只有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多读书,勤思考,深刻领会,细心揣摩,熟读成诵,才能让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学习语言规律,理解语言内蕴,感受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
  
  孙孝武,教研员,现居河北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