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如何写好记叙文

作者:易国祥




  记叙文是高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文体。但从学生写作的情况看,突出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题材单一,二是叙事苍白。要克服这两个现象,首先是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开阔眼界,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并且提高学生对生活进行提炼与概括的能力。二是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特别是学会运用“描写”这种表达手法。下面具体谈一谈指导中学生把记叙文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一、贴近生活 拓展题材
  
  朱熹在《观书有感》这首诗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诗人的话道出了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的艺术真谛。学生记叙文题材单一的主要原因是生活视野狭窄,缺乏生活积累和生活底蕴。因此老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增加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1、丰富课余生活,走出小课堂。教师应深刻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和融入社会。或登山临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或进厂下乡,深入民间,和优秀企业家谈改革,和寻常庄稼汉话桑麻,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从而巧引源头活水,积累生活素材。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感悟人生。我们常常发现,同是平凡的生活,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是“波澜不惊”,可是到了作家的笔下,却变得光彩鲜亮。这是因为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一般人要强。而作家的一双慧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练摊”练出来的。所以光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还不够,关键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采访、学会剪裁、学会思考、学会提炼。
  3、与上述两个方面相关的是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从名家名作中汲取养料。不但学习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更要学习作家是如何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是如何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
  有了生活积累,学生的写作路子就宽了;有了生活体验,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就必然是“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底皆无”。
  
  二、借助描写 精发议论
  
  要克服叙述梗概化,文体议论化的倾向,除了贴近生活之外,还要善于将叙述描写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地选用多种描写手法,使文章叙事生动,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就十分成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把水生嫂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例如:“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嫂这句话虽然只有七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一方面赞扬了丈夫的革命积极性,另一方面因舍不得丈夫离开而略带怨意,嗔怪与赞扬参半,自豪与喜悦交织,十分真实地展示了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假如换成了“你做得很好”,就显得淡而无味了。
  2、恰当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更生动、更传神。例如《荷花淀》里有这样两句精彩的描写:“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无限想象力的比喻,把水生嫂劳动的场面诗意化了,并且烘托了水生嫂美丽的形象,使读者产生了诗意的联想。
  3、把议论抒情渗透到叙述描写当中去,不到关键处不议论。所谓关键处,主要是指画龙点睛处和需要议论过渡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叙事散文就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法的一个范例。本文的议论抒情根植于由典型事例构成的沃土之中,它在记叙英雄事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出了典型事例的本质意义,点燃了读者的激情,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情动辞发,莫非自然。
  总之,只要我们中学生乐于读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巧于练笔,我们就会拥有一支生花妙笔。
  
  易国祥,教师,现居湖南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