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语文教材与审美教育

作者:马婧如




  审美,是一种“无为而为”的自由活动。在审美王国里,人们卸下了一切关系的枷锁,摆脱了一切不论身体的还是道德的强制,是一种不含功利性质的自由活动。但审美教育却是一种把理智教育、伦理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外在目的升华为以发展人的各种能力为目的的有目的活动。对于初中生而言,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的进行自我教育,能够把普遍的社会理性,把为人类造福的创造意志变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就是审美教育的直接目的。
  因此,如何运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成了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所谈的一些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启发学生的自觉意识是初中的美育目标
  
  文学作品中充满着美,如思想美、情感美、构思美、情节美、结构美、语言美等等。尽管教材中选用的文学作品大都比较短小或仅是节选,但这些美的元素却一无遗漏。然而,人们对文学作品中美的认识却各有不同,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当我们走上讲台,面对着初中生那稚气未脱的目光时,又该怎样运用这些“文学之美”呢?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零打碎敲是不可取的,仅根据个人的偏好进行自我陶醉式的教学更是可笑的。
  那么,应该依据什么标准对文学之美进行取舍呢?我以为对于初中生来讲,这“选美”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意识。
  所谓自我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个层面。从形式上讲就是“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其中,自我评价水平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所谓“自觉”,就是能够进行主动、自觉的自我教育,把普遍的社会理性,把为人类造福的创造意志“真正地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去,真正地、完全地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启发学生的“自觉”理应成为初中美育的直接目标。
  文学作品作用于人的基本方式就是打动人心。和其它文体相比,传授知识、学习技能毕竟不是文学的强项。如果我们把文学作品中所含的各种“美”加以分类会不难发现,诸如结构美、语言美之类实际上皆属于写作的知识或者技能。从美育的角度上看远不及情感重要。
  
  二、让“美”走进学生的心灵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情感与意志相统一的个人意识教育。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他们特定的生活内容和特殊的情感特征。用文学之美进行美育,就是用文学作品去叩击他们的心灵。因此,让文学中的“美”走出历史、走出教材、走进学生自我意识的“最近发展区”是用好美育材料的关键所在。
  比如,《山的那边是海》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一般来讲,这篇课文的思想美、情感美就在于它启发学生要有远大理想,不怕困难、正视困难和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参上也强调教学重点是在让学生明了“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对此,本不应有什么非议,但如果考虑到这首诗在教材中出现的位置——三年初中语文教材的开篇,再考虑到其阅读对象都还是一些不谙世事的儿童,仅是这样泛泛而论就不可取了。原因是不仅学生会把它视作“说教”,这兼做入学教育的开篇之作也会黯然无光。
  我的做法是把“山”、“海”的象征意义只在让学生通读课文后一带而过,然后把教学重点切换到了“A的那边是B”,启发学生讨论:假如作者现在就来到我们身边,他还会给我们讲山的那边是海吗?那他会给我们说些什么?同学们又会怎样给他讲自己的“A的那边是B”的故事呢?
   开始,学生还没能领会我的意思。我接着问:“请同学们回答,华侨城小学的这边是什么?”
  “是侨中!”
  “是啊,当你们还在侨小的时候会说侨小的那边是侨中。那么,侨中的那边又是什么?”
  同学们笑了,但没有人发言。我接着说:“我知道你们心里想什么,对自己能上哪所高中、哪所大学说不清是吗?那好,大家想不想知道走出这个教室后的那边究竟有什么?想不想知道曾经发生在这个教室里的故事?”
  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我给他们讲了我所带过的上一届同学们的故事。告诉他们上届同学都去了哪里,并特意给他们讲了几个同学的成长历程。这时,我看到有个别同学在做小动作,就抓住机会讲道:“知道吗,我刚才讲的某某同学就坐在那里。”我用手一指接着说:“对,他刚来时也像你一样,小小个儿,戴了个大眼镜,也这么爱动。可是后来他改了,因为他知道了‘好动’的那边是——”同学们有的接“落后”,有的接“挨批”,还有的接“老师告家长,家长打他”。
  我笑着说:“回答得对,他是落后过,也挨过批。不过老师没有告家长,因为他改了。他不仅知道爱动的那边是什么,他还知道努力的那边是什么。他现在就在我校高中的科技班!”
  这下课堂上安静了,同学们露出了羡慕的目光。我接着又说:“同学说到‘挨批’,还有同学说他挨了家长的打。那好,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批你的那边是什么?家长打你的那边又是什么?”课堂活跃了,同学们有各种说法,更有不少同学学着我的样子互相追问:那它的那边又是什么?
  最后我总结说:“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假如作者也在课堂上,他也会给我们讲各种行为的那边是什么。他还会告诉同学们,你们脖子上的红领巾说明你们还是儿童,儿童的顽皮是天性。但儿童的那边就是青年,青年时期的到来就意味着顽皮要让位于理性、他律要转变为自律。谁转变得好,初中的那边就是海;转变得不好,初中的那边还是山,而且是铁青着脸的山!”
  这节课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很多同学在日记中对此都有反映。还有的家长特意告诉我,说自己的小孩变化很大,是因为我读懂了他。
  对近现代的作品可以这样处理,即便对一些神话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做出灵活的变通。比如《女娲造人》我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想象力是文化和智慧的源泉”上来讲。通过神话故事让同学们欣赏想象的创造之美,还通过“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人们对所谓“终极关怀”的探索,启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又比如在《木兰诗》的授课中,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上。针对第一段我提问学生:“一边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边又说‘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是否矛盾?”讨论中我特意提问同学们是否在民俗村看到过旧式的织布机,然后通过给同学们讲人在织布机上躁动所引起的唧唧声与织布时哐哐的织布声的区别使同学们体验到了木兰当时的心情。针对学生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娇气,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又提示同学们讨论文章的最后一段是否多余?通过讨论,使他们明白了这最后一段完全可以看作是木兰对伙伴们惊奇目光的回答。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有了更好的把握,也使他们对‘不闻爷娘唤女声,唯闻……’有了更深的体会。最终使他们明白了“安能辨我是雌雄”一语中包含着的只讲体验和付出、不计功名利禄的情操是多么的纯洁和高尚。
  
  三、美育要利用文学作品之间的系统美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转变实质上是一个由“自在的我”向“自觉的我”的转变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审美教育,虽说就某篇课文来看带有因地制宜的随机性,但从整体上讲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系统的完整性不仅表现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层次感,还表现在每一个单元内部各课文间的逻辑结构上。因此,依据课标的指引,把每一个单元、每一册书以至三年六册教材中所包含的系统“美”展现给学生也是审美教育应有之义。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为例。单独的看,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的含义,都有其重点,联系起来看,它们却又是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在讲第一课以前,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初中语文教材的“螺旋形上升结构”及其三年初中生活对学生今后发展的重大影响。并以“三年的初中生活我在做什么”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三年后的中考是社会对我们的选择。但在三年之中,对自己前途的选择权天天都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因此,从现在起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会“自我关照”,要主动地和另外一个自我对话。这其中穿插着就把第一单元的五篇课文作一次串讲。
  大致结构是:初中生在做什么?→初中生在进行转变!从一个需要父母照顾、老师呵护、社会关爱的儿童转变为一个自我照顾、自主实践、自我完善的青年。转变中会遇到什么?→会遇到许多成长中的烦恼,这些烦恼就如同一座座大山横亘在我们面前。怎么办?→翻过去!《山的那边是海》,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怎么翻?那山上有峭壁。→不要怕!《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分解成一步步的小困难就是方法。→ 我害怕,那铁青着脸的山使我恐惧!→不,要相信自己的《生命》是坚强的,生命力会使一粒“香瓜子”顽强的钻出砖缝;面对蜜蜂的顽强,人也会下跪。→我遭受挫折了,我遭遇打击了,我该怎么办?→豁达一些,即便是生离死别,《紫藤萝瀑布》也会在你的心中流动。→这样的生活必是很痛苦吗?→不,痛苦是你缺乏想象!生活需要情趣,就像制造《童趣》那样。
  实现了单元内课文之间这样的串接,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预习课文的自觉性,也使得单元教学具有了整体性,突出了文学之美的系统性。所以,站在启发学生自觉意识的高度从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中解读出能走进学生心灵、解除其成长“烦恼”的、同质的美来,可使审美教育事半功倍。
  
  马婧如,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