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古诗词教法一得

作者:罗圣荣




  初中课本每册都选编了一个单元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我在教学中采用“反复咏叹”法,培养学生读写能力,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感情,培养学生感受能力
  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乐府诗、唐绝句、宋词等都是入乐的,都讲究音韵的平仄,节奏的和谐,具有一种起伏迭宕的韵律和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有易记、易诵的特征,便于激发读者的情感。而诗词的韵脚却往往与诗词的感情相对应。表现昂扬、轻松、明快的情绪用发音响亮的韵脚;抒发低沉、忧郁、愁苦的情感用发音细微的韵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准确的语调、变化的情感、富于表情的朗读让学生对诗歌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和总体感觉,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刺激学生朗读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调朗读,从而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从感性认识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寻找特色,培养发现能力
  “文贵含蓄”。作者在作诗词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文字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对作品获得一个完整的总体印象和感觉时,教师应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探求诗歌与自己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生发出自己情感上独特的感悟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范读,而且应加重能体现作品趣味的字句的语气语调,让学生在教师朗读的语调中,寻找全诗词的关键所在,自己也试着去朗读品味,进一步突破语言文字障碍,把握作品。
  
  三、创造联想,培养想象力
  古典诗词含蓄、精练的特点,很自然地在诗词中给读者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展开想象,创造联想。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可以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符号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加以感受、创造、联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中把描绘的九种景物组成画面,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联结起来,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对画面的每一种景物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联想、想象,一幅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四、深入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这是深层的思维。学生在反复咏叹中,从介入情感、寻求特色,创造联想,对作品的掌握十有八九的时候,再次吟诵,让学生忘掉自我沉浸到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以自己的情感去点燃作者情感的火花,以“形”会“神”。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学生在反复咏诵过程中,最初感受到是江中几只鸭子在游玩嬉戏,鸭子之所以先知春江水暖,是因常在水中。深入作品,人要想“先知”该怎样做呢?这样就可以把诗歌的“形”、“神”统一起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诗词教学中的反复咏叹,能使学生“感受——发现——想象——审美”过程中培养多种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罗圣荣,教师,现居湖北丹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