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关怀

作者:蔡志贤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这样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中的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的人文特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浓郁的情感性而具备了得天独厚的育人功能,良好的文学作品教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应该让文学作品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关怀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发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达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渗透:
  
  1、创设情境,以情感人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学作品选文洋溢着人文情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深入感受、领悟,进而在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进入诗文所体现的艺术境界之中。如《项脊轩志》一文,蕴涵着思念追悼之情。如果教师讲授时表现出沉痛、悲戚、低徊缠绵的情调,甚至热泪盈眶,使之与课文相应的情
  感在教室里弥漫开来,那学生的心灵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
  
  2、注重诵读,美化情感
  
  语文教师要善于将文字作品转化为优美的有声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的审美世界。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披文入情”,于“得意”处则“忘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诵读《背影》,则感受亲情之浓郁;诵读《滕王阁序》,则感受自然之纯美;诵读《胡同文化》,则感受文化之深沉。在反复诵读中亲身体验和回味,才能激发丰富的审美情感,吸吮人文的养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
  
  3、激趣成境,转化体验
  
  对文言文中的古代散文,教师决不能简单地当作古汉语来教,而要既教学文又教做人,进行人文积淀,要善于挖掘优秀的古代散文作品的人文内涵,从中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社会的哲理,并联系社会现实、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深沉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如《赤壁赋》,苏东坡在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和愤慨中,从佛禅和老庄思想中获得了某种瞬间和永恒的超脱感:任自然而旷达,由一瞬而转为永恒。正是这种超脱,使他在黄州生活于凄苦孤独中没有沉沦,而是“习惯了淡泊和静定”,“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承受着多种压力,面临着各种可能的失败。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赤壁”情结中这种失意痛苦的超脱,对现代人的心理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品味自然,体会情意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人是精神和情感的主体;从发生论角度来看,人有爱美的天性。因此,凭借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用充满诗意的眼光和饱满的激情去欣赏自然、品味万物而获取美感,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句,不但能使我们感受到在夕阳西下的宁静和谐的气氛中的一种自由和欢乐,而且能使我们理解诗人遗世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然的钟情和眷念。白居易笔下的小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朱自清散文《春》里的小草是“嫩嫩的、绿绿的”,而鲁迅先生更是直言“我愿做野草,等地下的火烧”。同为小草(野草),形貌差异极小,而其象征意义却大不一样,有的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充满了春天的博大胸怀,有的成了人化自然的象征。教师应让学生懂得,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是人化了的自然,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自然。
  这正是人文精神在充满无穷魅力的大自然中的充分体现。
  
  5、感同身受,营造“精神家园”
  
  在课堂文学作品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蕴诗意,关注社会人生,固然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迅速建立起学生的精神家园。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接受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还要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财富,使学生的头脑进入新的境界。
  例如,引导学生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从朱自清的散文中,感受荷塘月色的清美、“梅雨潭的绿”中流淌着的生命;读屈原作品,要让学生牢记屈原“虽九死其尤未悔”的探索精神;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激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体会到爱能让人间的一切变得美丽……只要多方面品味文学作品的人文意蕴,学生就能触动心灵,久而久之,便可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学作品教学同时还有一个人文关怀的核心:育人,让学生学会调控、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文学作品人文关怀的方法是多样的,也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真正做好了语文的人文关怀这一重大课题,学生面前就一定能展现一片绿意迎人的人生风景线。
  
  蔡志贤,教师,现居福建漳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