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师与学生如何应对语文新课程

作者:钱玉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有一条是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还有一条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然,要达到这一目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是无法胜任的,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与教学方法。
  
  一、适应新课程的三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地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要素:①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的责任;②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③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④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⑤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需要新教师,新教师又要由旧教师转化,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发展问题。主要包括:①了解新课程的特点与要求;②树立新的教育理念;③树立为学学习服务的思想,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④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新思想,新理论指导教育实践;同时也要继承传统教育中合理内容。在教改中发挥主体优势,边学边教,边教边改,与学生一起学习,与新课程一同成长。⑤注意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生动活泼地、全面地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这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无疑要落在教师肩上。根据语文学科“有法”而“无定法”的特点,特别要求语文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心理素质上及教学技能上脱胎换骨,全面更新提高,做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素质改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心理素质要求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教育教学过程首先是感化人、启迪人的思想的过程,这就是教师的“传道”职能。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首先是门“人学”。这就是说,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使学生首先学会做人。
  (二)文化素质要求具备渊博的知识。教师的天职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所谓的“解惑”。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厚、系统、纯熟、全面的专业知识,即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相邻学科知识。蔡元培先生早在20年代就曾经提出:“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作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体现它的实用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再则,语文的学习也不可能不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诸如历史、地理、生物等,它们与语文密不可分。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利用教育学、教育新思想、新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总之,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解惑”之前,应先尽量做到自身“无惑”。
  
  钱玉蓉,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