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初中语文情感课堂的实践探索

作者:鲍风云




  说起情感课堂,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若干年前就有过这个提法,并给它下过一个定义,在这里我不妨转述一下:“语文情感课堂,就是以情感为契机、动力和手段,来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指教材情感(作者情感)、教师情感和学生情感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内化,使认知活动处于积极、和谐、主动的状态之中,促进和推动认知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从这个定义来看,情感课堂无疑是符合教学发展规律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然而,这个理论是在旧课程背景下提出来的,这其中必然受到旧课程的制约,所以这种课堂形式并没有被广泛使用。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则让情感课堂有了这么一个冲破桎梏的良机,让它有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在新课程背景下,采用情感课堂的形式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能让语文课堂插上人文精神的翅膀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工具性,而工具是不需要感情的,因此,语文课堂不需要带有过多的情感。而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要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就打碎了制约情感课堂发展的枷锁。学生的人文精神如何培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情感去陶冶、去感染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稚嫩的心灵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为培养一个“人”服务。
  
  二、情感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字词句的含义,学生听了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而情感课堂则是要调动起学生的一切情感因子,让学生的情感不知不觉地投入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人生的种种喜怒哀乐,学生难道会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吗?请大家设想一下,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回忆起中学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曾经在语文课堂上欢笑过、悲伤过,成功过、失败过,得意过、失望过……作为语文老师,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成就感啊!人生的种种情感浓缩于课堂,这就是情感课堂,这就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文课堂。
  
  三、情感课堂能提升学生的情商,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坚强
  
  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这一代的孩子,从小在家长的细心呵护下成长,有两个明显的弱点:首先是认为一切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接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爱心安理得,缺乏感恩之心;其次是这些孩子从小长在温室里,没经历过风雨,不够坚强,一遇到困难便精神沮丧、不知所措。以传统的说教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不大。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逆反心理极强。而我认为语文情感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艰苦,学会坚强;付出关爱,学会感恩。语文情感课堂能让课堂变成一个虚拟的社会,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经历挫折,经历失败,从而提升学生的情商。
  
  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舞台
  
  我国历来都讲究“为人师表”,强调教师在课堂上要严肃,要有庄重的仪态。从正面来讲,这有助于维护“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但从负面来讲,这又有悖于青少年学生的年龄求知特征。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教师就应该担任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并且要把全体学生都拉入到这场演出中去,要把课本当成剧本,把教室当成舞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首先入情,然后再引导学生入情。
  比如我教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时,我开始要求学生,要带着悲伤的感情来读,要读出眼泪来。然而,学生们读出的却只有笑声,没有伤感。我叫学生们静下来,给他们示范朗读。在朗读时,我打开了情感的闸门,让情感的波涛随着诗中的文字汹涌澎湃。刚读到第二段,眼泪已簌簌地流了下来,读到第三段,我已泣不成声。学生都惊呆了:这就是诗歌的力量?震撼之余,学生们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短短的一首诗,会让平时那么坚强的老师流下了眼泪?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接下去,我就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经历:我幼年时父母由于工作关系长期两地分居,相隔数千里,我从小跟着爸爸生活,我是在思念母亲的泪光中度过童年的;长大后,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早早地撒手人寰,我欲哭无泪。这首诗正是触动了我内心最敏感、最柔弱的地方。然后,我又娓娓地讲述了我童年时和母亲一起画的一幅画,和母亲一起栽种在老家后院的柳树,回忆起母亲的笑容、母亲别儿的泪水……我告诉学生,这些东西如果写进诗里,就和《乡愁》中的邮票、船票一样,都可成为诗歌的意象——诗的情感符号。大家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感情,就理解了这首诗。当然,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比老师的更深沉、更博大,那就是祖国之爱、民族之情。在临下课前,学生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时,我分明地看到他们的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我想,这堂课达到目的了,学生们是不会忘记这一课的,而且,他们受到了最真挚的感情熏陶,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就在于教师首先入情,把课堂当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情感舞台,引导学生走进了情感的世界,教师的眼泪成了最锋利的武器。
  以上仅仅是一堂课的例子,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我想,当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真情的时候,语文还会学不好吗?
  
  五、课堂情境的创设重“情”不重“境”
  
  课堂情境的创设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有许多语文教师,把情境创设当成一种噱头,为了达到所谓的“创新”的目的,为“情境”而“情境”。许多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材料、道具,去创设情境,去追求舞台化的效果,而忽视了课堂情感的铺设,这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我上文也说到了要把课堂当成舞台,但我强调的是教师学生要拓展思路、放开胆量地去实践、去表现,并不是说要把课堂设置成舞台的形式。在这里,我要提出的另一个观点就是: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重“情”不重“境”。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情境创设并不需要太复杂:可以是一样小道具,可以是一张旧照片,可以是一幅图画,可以是几句小诗,可以是一段音乐,甚至可以是一个眼神。只要这些东西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在思索之余触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这就是合适的课堂情境,因为我们创设课堂情境的目的就是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形成一个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这一点上,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比如,他在讲授《〈论语〉六则》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语:“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学生稍稍议论一会儿)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这段导语既很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对学习本文自然也就有了兴趣,同时,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之光是什么?它能给我们以什么启迪?这个情境导语,简简单单,但是却成功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联系到我本人的教学实践,重“情”不重“境”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曾做出过许多尝试,也有许多自以为成功的实例。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首先展示的是我父亲和我的一些生活照片,这些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类似的情形曾出现于每个学生的身上,这自然能引起学生心弦的共振,这为下面理解文章的“父子情深”的主旨定下了一个很好的感情基调。又如教学《真正的英雄》一课时,我即兴创作了一首小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