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重视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作者:陈远春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机械训练。新的语文教学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教师来说,应把语文教学看成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师生在学习中互助促进,共同提高。
  以《春》为例,无论是正文前面“方框中的提示内容”,还是后面的研讨与练习,旧教材都是显得繁而难,这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也不利于学生探究性的学。新教材方框中只有一个要求让学生朗读,让学生多感悟、多探究,这样很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刚开始教新教材时,感觉深度不易把握,一节课难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分析新教材的特点教学中有这样几点感悟:
  
  1.发挥教材新颖活泼优势,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中,利用教材的设计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有几点优势。一是用导语引趣,如第一章是关于人生的话题,学习时指导学生阅读要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二是问题激趣,课后研讨练习中设计的一些具有理趣的问题,老师稍加指导,就能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如第二单元中的文章《第一次真好》后的练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每个人讲述自己的“第一次”,看谁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这个问题既在课文中又在课文之外,学生可联系课文讨论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交流探讨。教学时抓住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来激发学生对话交流探讨的学习兴趣。三是生活生趣。如“研讨与练习”中经常设计一些富有活动情趣的问题。例如《理想》课后习题就有一题是“举行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看谁朗读最好。在班上开展一次语文活动,改变一下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竞赛中大大地提高乐学习语文的乐趣,学习过程紧张而又充满乐趣,在一片欢笑中掌握知识。
  
  2.发挥教材中“读”“思”“做”的功能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教材的选文有很多亮点:一是大部分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如第三单元的写景散文很适合朗读,上课时引导学生多动口、多朗读,从中直接感知教材内容、品味原汁原味的语文。二是课文与生活联系较紧密,如《童趣》:课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也可让学生用心感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三是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如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安排《探索月球奥秘》,让学生从其它学科中得到知识,开拓视野,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新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问题和答案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问题情景、活动场景、活动方式。在活动的开展、展开、相互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讨论,鼓励他们各抒已见,培养学生特殊个性发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动脑筋,自己收集材料,分析信息,提炼思想,寻求答案,展开讨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从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教材在课后设计了很多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尽量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让学生读书,多发表自己的意见,我思考、多钻研、多探究,多让学生相互交流,多让学生讨论争辩。
  总之,教学中要把握新教材的特点,多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在教学中应做到:深化课文研读,简化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活动,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远春,教师,现居湖北保康。